社工主要在幫助受暴婦女及其子女脫離受暴的環境,因社工的支持與陪伴,協助受暴婦女離開這段受害關係。但更重要的是,社工如何帶著婦女回溯從目睹兒成為受暴者的經歷,去看清楚這段關係始末,釐清暴力的原因以及因應暴力時的求生存的姿態,才不會重蹈覆轍而受到傷害。
根據薩提爾求生存姿態模式中可見,它源自一個低我價值和不平衡的狀態,當我們感受到可能有威脅時,為了保護自我價值,我們選擇採用生存姿態來對抗威脅。這些求生姿態,是想得到他人的接納,同時隱藏我們內心的恐懼,以感覺到與他人連結。 (Virginia Satir, John Banmen, Jane Gerber, Maria Gomori,1998;John Banmen,2008).
薩提爾模式以外顯行為的方式展現人們自我價值的內在感受。分別有:「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及「一致」。
A. 求生存的應對姿態——討好
當使用討好姿態時,我們不顧自我價值的感受,而將權力交給他人,或者來者不拒;當我們表現的討好成功取悅某人時,我們會感到心滿意足,直到另一個人的不悅打破這一切為止。
B. 求生存的應對姿態——指責
指責和討好相反,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蹂躪別人或環境,由於指責的爆炸性特點,常使用指責的人也常常切斷和他人親密的聯結。
C. 求生存的應對姿態——超理智
這姿態最明顯的特微是過分客觀。當使用超理智時,我們不允許自己或別人注意感受,處理衝突的方法是引用研究或數據來證明我們永遠是對的。當我們超理智時,我們會從人群裡退縮,且承受孤單之苦。
D. 求生存的應對姿態——打岔
打岔是企圖在討論問題時分散他人的注意力,一直改變想法,想同時做無數的活動,無法把注意力專注地放在同一件事上。打岔的人相信,只要可以把帶有任何程度壓力的話題轉移注意的方向,就可以生存下去,但原本的問題得不到幫助。
受暴婦女與施暴者的互動過程中,可回溯至兒時經驗,女性目睹家暴者在幼時家庭中學習到自我貶抑與低自尊的信念;因家暴經驗的影響,藉由別人的行為來界定自己有沒有價值。當我們愛與被愛的基本渴望受到威脅時,為了維持關係或保護自己,我們可能選擇討好、指責、超理智或打岔的求生應對姿態。
就親密關係互動裡,若兩人的互動模式僅停留在某一種姿態中,可能會使親密關係失去平衡且越來越糾結。若在互動中當感到痛苦時,有人會選擇轉換姿態;但也有人會選擇繼續維持姿態。畢竟這些應對姿態皆非平衡健康的模式,我們仍需要釐清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想望,以及正視自己害怕失去和無法面對的事實,才有辦法讓自我內在與外在有一致性的表現。
我們在防治家暴及目睹家暴工作中的發現,需要以整個家庭系統來看脈絡。婦保工作主要是引導受暴婦女探索自己過往童年經驗,並且與現在的困境連結,不再將家暴視為單一事件或個人問題。而當我們在提供目睹家暴兒少服務時,除了心理輔導外,也協助她們釐清暴力的原貌,不再有過多自我責難,或內化大人的因應模式,引導她們學習正確理性的因應能力,使其在成長過程中有力量保護自我的身心,並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減少代間傳遞的情形。因此目睹家暴服務不僅為了防止他們成為未來的施暴或受暴者,也為了讓他們在暴力環境中形成的非理性與不健康信念,有機會得到調整與找到出口。
文/施宜君
原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 (原標題:【女人想想】暴力的遺傳密碼——女性目睹兒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責任編輯/陳秉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