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其實挺駭人的!每當我們看到對自己持股不利的新聞時會不會擔驚受怕呢?會擔心應該是很合理的正常反應。別輕易地覺得自己不是正常人喔。一則安謀(ARM)的新聞是否牽動著聯發科的股價呢?
ARM是一家提供設計架構專利的智財權廠商,ARM賺取的是原始IP的授權費以及IC設計公司以ARM架構設計銷售晶片的權利金。這則新聞被解讀成技術授權公司要來和下游設計公司搶生意了,一般都會認知為上游技術原廠肯定比下游運用技術的公司有著更堅實的技術能力,並且ARM用自家技術設計晶片比聯發科、高通至少省卻了IP授權費用,成本更具優勢了。這則新聞看來,投資人好像該賣掉聯發科嘍?
有些新聞資訊,投資人可以很確定股價會發生很必然的大漲或大跌,這是一種短期的重新平衡反應。有些新聞資訊,則不必然會有立即性反應,但可能造成巿場不確定猜測增加,也可能造成股價短中期波動加劇。
上列ARM的新聞是屬於後者,一般投資朋友對IC設計的成本結構、ARM跨入IC設計應用可能會遇到的門檻及兩造在競爭上可能有的優劣問題,並不容易掌握與研判。那麼這件事情可能對你持有聯發科的衝擊有多大?你個人亦無從評估!也難怪老巴(巴菲特不只一次地強調波克夏不去投資他們不了解的行業)。
那麼聯發科和高通,股價會因此事件而開始走跌嗎? 筆者不是業內人士,我也無從作出客觀的判斷!
聯發科持有8年,為何他仍錯過382元漲到1215元噴發行情?
筆者曾有一段投資聯發科「慘勝」的歷程,藉此課題分享予讀者,並且來探討投資人對新聞資訊適合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消化資訊。
附圖是筆者持有聯發科的帳單,成本在250元,賣價在382元,持有8年,期間領息26.1萬元,卻在忽然之間錯過了聯發科一大段的漲勢,原因為何?
時間在2019年年末,中國武漢開始了Covid-19的傳染,事件於2020年初失去了控制。這是全世界經濟體始料未及的事件,當時筆者仍就業中,所屬產業即是手機零組件產業,在2020二月某一個還充滿冬季寒意的中午,業務小弟弟慌亂地來找我,上氣不接下氣跟我說到:都沒了,所有訂單都沒了(最大手機客戶的訂單,全部取消,其它手機客戶的訂單隨之也在一週內全數取消了)。就在那當下,中餐便當也顧不得吃了,我馬上下單把持倉8年的聯發科出脫了。
接下來的那幾天,除了忙碌工作外,也暗自慶幸自己反應快,免去了一場深不見底的損失。可是又怎料,在不到三週的時間,美國政府端出了無限QE的政策,接連而來的是全世界央行方向一致的寬鬆政策及一波波的宅經濟需求,將消費性電子產業狂拉了一段,力度之大,一直持續到2022年才見停歇。筆者因為訊速而果斷的錯誤策略,也因此眼巴巴地錯過了聯發科382元到1215元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