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漲這麼兇,為何台灣通膨率只有2、3%?是官方造假嗎?5大迷思一次破解

2023-05-15 12:47

? 人氣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問題二:為何 CPI 與民眾感受度差異很大?

解答:大眾實際感受的生活成本與日常開銷變化,涵蓋著商品與服務的數量、品質、價格變化,各國研究也發現民眾對通膨的感受普遍高於實際通膨數據,反映購買頻率的不同可能導致認知差異,甚至會受到記憶力的影響。一言以蔽之,人也未必是理性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首先,CPI 並不等於生活成本,前者衡量「同數量、同品質的商品與服務價格變化」,後者則「涵蓋數量、品質、價格的變動」,並且涉及消費者的替代行為。

以房租為例,假設上期房租 20,000,不含管理費,本期房租調漲至 25,000 元,但是改由房東付管理費 4,000 元,實際房租的生活成本雖然上升 25%(20,000 上升至 25,000),但是 CPI 計算上為固定相同品質規格,因此 CPI 指數僅會上升 5%(20,000 上升至 21,000)。在不考慮違約金的情況下,消費者還可以選擇尋找更為便宜的租金,因此實際消費支出變動未必匹配通膨數據。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此外,加拿大央行、歐洲統計局、聯準會研究皆指出,民眾的通膨感受(inflation perception)往往高於政府發佈的 CPI 指數,這有兩種可能解釋:

1、CPI 是眾多商品服務加權平均計算而得,整體漲幅通常較個別品項變動緩和。 

2、民眾對於經常購買的商品價格變動更為敏感,顯示購買頻率會導致每個人對物價漲跌的感受不同。

根據主計處數據,也可發現每月至少購買 1 次(例如蔬菜、水果、外食)的 CPI 年增率,近年普遍高於「每季至少購買 1 次」與「每季購買不到 1 次」。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還有一種可能性:人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MIT 、 UCLA 、 UNLP 的三位經濟學者透過實驗詢問剛在超市消費完的民眾,發現受訪者記憶的最新價格與實際最新售價大致接近(R2 決定係數高達 0.81),但是記憶卻會系統性地低估歷史價格、低於過去實際售價(R2 決定係數降低至 0.65),從而導致價格變化與通膨預期遭到高估。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問題三:為什麼台灣的 CPI 相對國外來得更低?

解答:原因在於政府對於物價的介入程度不同,包含能源政策、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皆使得疫情後台灣物價相對穩定。

自 2008 年 5 月開始台灣在應對物價明顯波動時,都會啟動「平穩物價機制」,包括緩漲、凍漲油電燃氣費用、減徵汽 / 柴油貨物稅、黃小玉進口免營業稅等。根據 M平方計算,2008 年 5 月以前台灣的 CPI 歷史波動率約為 0.3398,之後到 2022 年 12 月為止的歷史波動率則降至 0.1713;前者平均 CPI 年增率為 1.84% 、後者平均為 1.08%,藉此我們可得知平穩物價機制確實部分降低了通膨的波動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