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完,公司接下來將遇到一個更致命的問題:文化差異。
電池公司若是製造起家的,就是製造業的文化;設計起家的,就是設計的文化;系統整合起家的,就是系統整合的文化。文化是公司的DNA,從大到小的思維、組織架構、決策、格局都是由這個DNA去推演,舊有的文化會影響公司新事業的格局及佈局,新的一幫人進駐公司後,電動車及新能源市場又都屬新的領域及應用,怎麼可能用舊思維迎接新賽局呢?
每間公司資源及專長都有限,理想上,我們應該各施所長,發揮自己擅長的領域,電芯廠、模組廠及系統廠分工組成小型的團隊,達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生態結構,用有限的資源達到最大化的價值。道理人人都知道,但為什麼電池業做不到?
這幾年台灣電池產業也不是沒有公司互相結盟的案例,不過信任感並不容易培養,老闆最後只好選擇公司一條龍,什麼都做,自己掌握技術及資源,這是老闆容易掉入的陷阱。
下一代的電池公司需要三種特質:開放創新的環境、專業領導、成為客戶的好朋友
重要的不是公司是否要一條龍,而是公司要如何經營出一種有利於生存的文化。國內有電池廠宣稱技術保密做到與半導體廠一樣的高標準,員工僅能攜帶公務機進入廠區,確實資訊都不外流了,但也同步限制了使用資訊溝通的便利性,而電池產業需要供應鏈協作,從電芯做到模組再堆疊成電池包,跨公司的研發團隊知識共享極為重要,能夠研發出電芯不難,但如何在電池模組及電池包的組裝及結構設計中做到電動車或儲能客戶要求的高效能又兼顧安全性,就需要讓研發團隊有動機日以繼夜埋首苦幹,如果沒有創造出一種坦誠溝通、互相學習的組織文化,大家這麼拚難道只是為了高薪而已嗎?應該不是吧!
所有的電池公司都必須追求深耕技術,因此公司文化也必須是專業領導,減少辦公室政治對工程師們的消耗,技術能力強的人很容易瞧不起比他差的人,但技術領先不見得代表市場接受度高,能跟車廠或儲能系統廠密切合作,成為客戶的好朋友,才是最高段的技術啊!
願我們不再因為聽到一間公司又去了海外而感到憤怒或沮喪,我們真正該關注的是我們的眼界,因為眼界決定企業的世界。
作者介紹|謝芳吉
稀有的既懂化學、又能鏈接電機專業的跨領域專家,將這兩種專業靈活的結合在儲能電池技術研發工作。幾年前開始創業,蹲點中國大陸多年,充份運用整條電池儲能供應鏈的資源,擔任綠學院綠色帶路人的願望是把一身功夫貢獻出來,培養更多人才,促進儲能業發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我們不只是一家台灣公司)
責任編輯/趙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