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再是一家台灣公司!」固態鋰電池龍頭輝能赴法國設廠,專家提出3大看法

2023-05-23 17:23

? 人氣

我們真正該關注的是我們的眼界,因為眼界決定企業的世界。(圖/翻攝自Unsplash)

我們真正該關注的是我們的眼界,因為眼界決定企業的世界。(圖/翻攝自Unsplash)

前一陣子綠學院專欄文章介紹過的固態電池,其本地僅存的一間固態電池公司輝能科技在法國宣布投資決定時說「我們不再是一家台灣公司」,引起國內不少議論,驚動到經濟部長親自打電話去理解,出來後釐清輝能科技說的是「我們不只是一家台灣公司」,稱媒體報導引述錯誤落差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間公司評估在外地擴廠比在本地擴廠有效益,這中間定有許多複雜的因素,自然也有行內人的辛酸,這麼多年來電池產業在國內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人才招募也被半導體產業擠壓得很厲害,公司去更有養分的土壤求生存,很奇怪嗎?

你可能會問,台灣是沒人才,還是沒資金?沒技術?沒市場?台灣是不是不適合發展電池、儲能及電動車產業?這裡面有一個有趣的邏輯,我們為什麼執著這些電池或產業一定要是台灣公司?這麼需要讓世界看見台灣,我們這麼不自信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要很誠實地說,台灣確實市場不夠大。我們人口不算多,不可能要求每個人買很多儲能、電動車,但不只是台灣的問題,除了中國大陸之外的其他國家,現在人人都覺得自己國家市場不夠大。

如果不是市場問題,有沒有可能是人才的問題?在跟幾位綠色帶路人討論之後,我們決定整理出電池業的日常營運縮影,讓你也一探奧秘。

基礎研究不足,會落入方向的錯誤;戰略研究不足,會落入選擇的錯誤

首先,當我們在談人才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創辦人」、「老闆」也是人才的一部分,人才不單指「下面的人」,「上面的人」亦同。大部分電池公司都是快快快,為了生存,或是為了滿足投資人的要求,只要能賺的錢,即便是不擅長的領域,公司都想賺。

舉個例子,一家擁有電池模組生產線的公司,具備電池產線架設的能力及場地優勢,可存放大量的電池模組,只要繼續升級產線技術,將其開發全自動化製程,降低製造成本,就可以放量達到經濟規模。但是投資人一來開會,覺得公司這樣沒有技術壁壘,於是要求在產線尚未成熟時要投入模組研發資源,但培養一個電池模組部門,從人才的招募到養成都需要花時間,即便是台灣最一流的人才都被吸引進來了,人才與人才之間也需要一段很長時間的磨合,這些都不是錢砸下去就能解決的問題。

投資人都會說,擔心磨合問題,就花錢將整個團隊挖過來就好,直接挖人買技術,用錢換時間。乍看之下錢是萬能的,但只能暫時解決公司人才荒,卻也同時累積業界彼此之間的仇恨值,因為你挖了別人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團隊,別間公司業務受到影響,以後難道不會伺機報仇嗎。

組隊打天下才是硬道理人人都知道,但為什麼電池業做不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