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之人造浪者》:這才是我想看的「台灣選舉女子圖鑑」

2023-05-24 12:40

? 人氣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取自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臉書專頁)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圖/取自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臉書專頁)

人妻吳芳婷的角色,講出了很多職業女性在家庭層面的無奈心聲,這個人物寫得相當貼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現實裏,多數先生恐怕都不明白對太太說「這個家就交給你了」到底錯在哪。家是兩個人的,對方願意配合你在某段時間裏多付出一些,不代表這是理所當然的。

自詡為「進步中年」的陳家競,潛意識裏不認為家庭分工是平等的,編劇用夫妻兩人的互動給大家科普:作為老公,不是說你有做家事就無可指摘了,而是要在觀念上真正尊重伴侶的工作價值、情感勞動以及各種無形的付出。

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圖/取自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臉書專頁)
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圖/取自人選之人-造浪者 Wave Makers臉書專頁)

翁文方在職場上遭遇的「情緒被污名化」,則是一種女性在各種場合都會遇到的偏見。她的男性主管跟她說「不要用你私人的情緒處理同仁的事。」然後暗示她「選輸」和「情緒」之間的因果關係,卻不去細究為什麼她當時會情緒爆發。

現實裏,人們也往往會把焦點放在女性「沒 hold 住情緒」這個「結果」上,但很少談論造成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她的底線被觸犯了,也可能是她遭到了不公對待甚至人格羞辱。理解女性憤怒背後的脈絡,才不會以刻板印象輕描淡寫將之簡化為情緒問題。

《人選》對性別議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審視,是該劇最珍貴之處。我們很少能在一部作品裏,同時看到這麼多種在不同場域裏真實存在的女性困境被集中展現。而且放眼整個東亞,也只有台灣的創作者,會將改變女性的處境,放在和「改變台灣的未來」同等的高度上去進行劇作詮釋。

如何說「她」的故事?台灣影劇練習逾十年

「不完美的受害者」有太多可以被攻擊之處,而真實世界裏,處於不對等權力關係下的受害者也很容易陷入類似困境。

說回亞靜這個角色,她之所以能夠如此複雜立體,是因為過去十年台灣越來越認識多種多樣的性暴力情境,也連帶影響了影劇如何描寫性暴力受害者的形象。

公眾會同情和理解的是完美受害者,而當這個女生不是完美受害者時,她該怎麼辦?她愛過一個PUA她的外遇渣男,就活該被拍下裸照然後一輩子活在恐懼裏嗎?

台灣影劇對「完美受害人迷思」的檢省,其實近十年前已經開始。

2014年的台灣電影《寒蟬效應》裏,受害者和亞靜處境相仿,也是被(戴立忍飾演的)大學教授PUA的受害者,不但遭遇性侵還得上斯德哥爾摩症,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愛上了加害者。這種「不完美的受害者」有太多可以被攻擊之處,而真實世界裏,處於不對等權力關係下的受害者也很容易陷入類似困境。

《人選》之中,亞靜自責:「如果我沒有愛上他,這一切就不會發生。」明明是加害者不該利用「以上對下」的權力結構對她進行性剝削和情感勒索,受害者卻永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世界走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