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第一殯儀館即將拆遷,基地改建為社會住宅的提案,引發當地里長強烈反對,因部分居民擔心社會住宅興建可能對社區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過往社宅爭議中,居民反對理由不外乎社宅可能造成周邊房地產價格下跌,以及社宅入住人口可能增加地區的交通負擔,甚至產生治安隱憂,造成居住品質下滑,社區整體形象受損。然而,社宅對區域的影響,真都如此負面嗎?
以台中市及台北市為例,台中豐原安康社宅引進伊甸基金會及台中家庭服務中心,推出課輔計畫,輔導社宅及鄰近社區的小朋友,大里光正社宅有中山醫社福站進駐,照護對象涵蓋社宅及周邊社區長輩。台北市社宅青創戶則舉辦親子運動大會,活動擴大到區域鄰里,約數百人同樂,此外,北市社宅地下停車場,除社宅住戶外,也開放給周邊居民承租,緩解區域停車問題。
興建社宅 區域得三好處
當我們談論社會住宅時,它不僅僅只是幾棟建築物,更代表著人道關懷和文化共融的精神。適足生活權是普世追求的共同價值,每個人都有權擁有符合其生活條件、個人需求的居所。社會住宅便是政府實現居住正義,達到社會平等和包容的重要工具,透過提供經濟上可負擔、品質合宜的住房,為低收入戶、長者、單親家庭及社會、經濟弱勢族群提供安全的避風港。
此外,社會住宅通常與社會福利機構緊密結合,例如幼托、長照中心等,部分社宅更有診所、超商等進駐、開放公設為共享空間,不時舉辦社區活動、文化交流等與周邊居民同樂,區域的生活機能大大提升。
最後從城市再生、更新的角度來看,透過拆遷老舊建築、活化閒置土地興建社宅,當地的基礎建設和居住環境得到改善,提升社區的整體形象和居住品質。而社宅建築外觀新穎,也可提升周邊街廓的美觀與質感、優化區域形象,進一步推動區域發展。
都市以長遠利益為重 持續對話求共識
社會住宅是關乎民眾福祉與城市發展的重要住宅政策,它具有促進社會公平、改善居住環境和推動整體都市更新的重要價值,更是社會關懷和公平正義的體現。中央及縣市政府就住宅政策的引導和支持至關重要,執政首長必須著眼於城市長遠、整體的規劃與可持續性,不被民粹綁架。
當民眾對於興建社宅存有疑慮,政府應該從整體利益出發,藉由有效的溝通與討論,化解民眾的誤解,並尋求共識,確保社會住宅的計畫能夠符合當地需求,並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從而建立多元、共融與活力的城市新面貌。
(文/陳曼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