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兩岸三地的史書或歷史相關的影視作品中,凡是涉及到清軍的戰爭,清軍調遣的兵馬大多數為幾萬人上下,而明軍卻動輒數十萬人,甚至更多,對比之下,人們覺得清軍兵力很弱,為何會造成這麼大的人數差異?對此,中國歷史學家紀連海指出,主要有四大原因,分別是明朝大軍人數有灌水嫌疑、清軍走精兵路線、清兵不易調動清軍裝備升級。
說到中國歷史上明軍與清軍的戰爭,多數人會聯想到明清戰爭,交戰雙方為明朝和後金(後改國號為「大清」,即清朝)。西元1589年,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後金。1644年清兵入山海關時,僅控制遼東和河北附近,與清朝並存的主要有三股勢力:南京的南明弘光帝、陝西的李自成、四川的張獻忠。清朝將他們逐個擊破後,最後一個奉明正朔的政權明鄭結束於1683年。而明朝的支持者們沒有被徹底消滅,他們轉入地下活動,形成天地會、洪門等反清復明的秘密結社。戰爭過程中,清軍屠殺多處,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大同之屠、以及庚寅之劫,而大西軍及明軍亦有軍紀敗壞及參與屠蜀等屠殺的記載。
為何明軍打仗動輒數十萬大軍,清兵卻僅萬人左右?
中國歷史學家紀連海表示,造成明軍和清軍人數上的差異主要有四大原因,第一為「明朝大軍人數有灌水嫌疑」,紀連海說,明朝官方會將民夫、工兵也都算進人數裡,這些不會上戰場的人幾乎就占了半數,「如果扣除這些人,明軍的數量其實也沒有那麼嚇人。」
其次是因為「清軍走精兵的路線」,紀連海提及,所以清軍的軍隊總數本就比明朝還要少,明朝徵兵的範圍是全國各地,而清朝打仗則是仰賴「八旗」,八旗走的是精兵路線,對數量沒有太多的追求。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集軍事、生產和行政管理於一體的社會組織,旗下之人稱作「旗人」或「八旗子弟」。八旗的雛形來自於滿洲人前身明代女真人的射獵小隊「牛錄」。努爾哈赤改善了這一制度,於1615年正式創立八旗,分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色,隨後數十年的征戰和發展過程中,又逐漸吸收了蒙古、漢人等族群而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形成了一個以滿洲為核心、蒙古、漢軍為主體的多族群聯合的社會集團。
再來是「清兵不易調動」,紀連海指出,清朝為守住辛苦得來的江山,因此在疆域各處,尤其是邊境地區都有駐兵,這些地方的兵不可輕易調動,就算真的動用到邊境的兵力,也大多遠水救不了近火,減去這些兵力,數量自然也少了許多。
最後則為「清軍的裝備升級」,紀連海舉例,像是火器、火炮等武器,殺傷力比以前提升了不少,武器到位時,對士兵人數的要求就沒有這麼嚴格。
資料來源:《明史》、《清史稿》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