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你要做,成立劇團時根本不知道說劇團究竟要做甚麼,但是做到現在,我覺得金枝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品牌,成為一個名牌,成為代表台灣現在戲劇上一個非常優秀的團體,就像台灣劇場界的LV一樣。」導演希望金枝成為一個可以代表台灣戲劇的一個品牌,變成台灣的一個驕傲。
你越 local,就越國際化
台灣本位是甚麼?我們不禁探討台灣文化以及國際化銜接的關係,對於一個接收多元殖民文化的這片土地來說,真正吸收這些國外思想至今仍保留在每一位台灣人民心裡的那一塊是甚麼,「我覺得金枝是真正要去追求本位本土的精神,貫徹的,譬如說在台灣這塊土地,我們基本精神是甚麼、我們這群人在想甚麼、在意些甚麼事情,對,以及我們對自己有甚麼期待等等。」
副導演小冬認為西方藝術以及東方藝術的不同並非崇洋媚外的貫徹,出身於科班的他,學習的範疇不外乎是以西方文本為底的概念,莎士比亞等著名劇作似乎是大家引以模仿的範本,「你越local,越國際化,我覺得這句話講得很對,我們學到別人的國際化其實就是他們的local。」他形容莎士比亞的劇作就如同台灣的霹靂火般,是那個年代所表述的在地化,有時劇本內所講述的內容雖然和現實生活差異甚大,除了呈現戲劇化的效果外,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這些人物和生活中的連結為何,如何引發大家對這齣戲劇的共鳴並且找到其中的意義,這是他認為在金枝習及最重要的事情。
出走!那些共同活著的記憶軌跡
「當大家一起哄堂大笑的時候,我相信他們也感覺到了,這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聚會的感受。」於台灣各處不同的地方走演,面對的觀眾的不盡相同,但是總能夠從他們專注的眼神裡面,去感受這場演出的收穫,副導演小冬希望能夠透過此去傳達觀眾很重要的記憶。
「然後你就會看到時間差不多的時候,就會有一些老人家與家裡的年輕人一起來,一家人坐在下面一起看,看完之後他們就一直和你聊天,就跟你說『這讓我想起我們以前那個年代的街道』、『講話也是這個樣子呢』就一直跟你聊、一直跟你聊。」工作人員和我們說,每當到一個地方演出,最備受感動的就是在地的人與他們分享他們記憶底層的這些畫面,當看到他們收穫滿溢的同時,演出完的成就感是倍增的。
前往關山走演時,一對父子坐在前排的椅子上,從頭到尾跟著戲劇的起伏,面容的情緒高漲沒有停過,「真的很謝謝你們到這裡來。」他們說,父親便拉著兒子的手投入一百元到捐款箱內。
訪談尾聲,八里剩下的便是一陣寂靜的氣息,以及黃光包覆的綠色鐵皮屋下,這一個為台灣戲劇用生命展演的金枝劇團,溫柔而激進。
送歡笑進偏鄉─【金枝走演˙美麗台灣】藝術巡演偏鄉旅運募資計畫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flyingV採訪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