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坐捷運到淡水轉接駁車至滬尾砲台,再走幾分鐘的幽徑,抵達雲門,欣賞年輕舞蹈家的「春鬥」,並參觀新劇場空間與環境,一趟路下來需一個多小時,在台北地區算是遠距離觀看表演了,也讓我想起在巴黎陽光劇團看戲的經驗。那時的陽光以演出《查理二世》、《亨利四世》等莎士比亞戲劇聞名,每齣戲演出時間動輒四個小時,它的表演場地係由巴黎東郊一處廢棄的彈藥庫改裝,從市區來陽光要先搭地鐵一路到底,再轉劇院專車,前後總要花掉一個小時以上。然而,陽光並未因而冷清,每逢演出仍吸引甚多的觀眾。相較之下,雲門劇場之旅近多了,自然環境與藝文景觀也格外賞心樂事。
雲門的新家位於翠綠林蔭環抱的山巒,劇場周圍200多棵樹,是林懷民從田尾、埔里精心挑選過來落地生根。動態感十足的羅曼菲在《輓歌》中旋轉的雕像、朱銘出借的10 件「白彩人間系列」雕像作品,共同打造成劇場文藝空間。這裡原為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分台所在地,已被剝離的「莊敬自強」四個字仍隱約可見。雲門利用這個歷史空間興建排練場教室、小劇場,並在旁邊的斜坡上興建450席的雲門劇場,墨綠色的屋頂上面有朱銘的《降落傘》,戶外的大草坪自然形成綠地劇場,可讓1500人席地而坐,觀賞雲門安排的演出活動。劇場側邊「蓋」了一個小福德祠,似乎是要讓這裡的「土地」點亮雲門「土地」的,讓他們「生活」起來。
雲門進駐淡水讓七年前因一場惡火焚燬的八里雲門,有了一個新家。中央文化部門、北市、新北市政府上上下下更是主動靠攏、掛鉤,陸續前來朝聖,並安排捷運的彩繪列車、接駁公車,引導民眾參與。雲門新劇場的出現,將帶動及串聯周邊包括滬尾砲台在內的文化空間,從關渡、淡水到三芝,有可能形成北海藝文圈,也幫公部門提供一個「文創」戶外教學的實例。
不僅如此,淡水雲門的建築與空間環境,以及運作模式,亦能為近年眾說紛紜的名詞,如文創產業、藝術節、定目劇場,或BOT、ROT提供新的思維。先就熱鬧滾滾的文創產業而言,政府於二○○二年推出文創產業政策之後,官方與相關的民間團體或學者專家言必稱文創、文化創意產業,也花許多時間討論它的本質、範疇與內容。如果要給文創下個精準的定義,會如「人生」、「幸福」這類名詞,三色人說五色話,每個人都可以從經驗、感受與期待值,各自表述,近來真文創、假文創的新聞更是吵得沸沸揚揚。
多年來雲門常被公部門作為文創樣板,有趣的是,從未聽聞林懷民或雲門標榜「文創」或「文化創意產業」。日前有媒體問林懷民對文創的看法,他的回答是:對「文化」比較有興趣,不太明白「文創」,無法評論。這位雲門舞集創辦人也說,不管是文創、文化或任何演出,到最後應該落實到生活之中,變成空氣、講話的方式、應對進退,只有消費是沒有意義的。自視甚高的林懷民言談中,不會察覺他的高傲或高調,因為他不會說出「我就是文創」,「某人不是文創」,或附和文化官僚聲稱的「文化離不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