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某種程度上,人類已經把這種利他行為以文化和道德規範的形式傳承下來,也就是說,除了原始心理本能傾向的利他,人類還發展出了一套社會規範,認為我們幫助別人之前,並不會在心裡計較他下次會不會也幫自己,而是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本來就該幫他。
像是幫新來的鄰居搬行李箱、男生應該幫助女生,或是在路上撿到錢包應該交到警察局,這些所謂的「應該」,其實就是我們內化了社會的期望,遵守了社會責任下的規則。
除此之外,最近我跟合作的研究者還發現了另一個可能的影響因素,那就是自我控制,這是指人們會不會在深思熟慮之後再做選擇。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當一個人自我控制程度較低,同時剛好又處在比較不利的環境(比如:危險、急難的情況),就更容易利他。因為此時人們大腦深處啟動的是進化論所提到的—在危急情況時人們應該更團結,以確保大家的基因都有機會傳承下去。而自我控制低,指的就是這種利他,是人們不假思索做出來的行為。
相反地,在安全情境下,如果自我控制低,就會本能地覺得,自己已經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活下去,不需要幫助他人,因此會更利己。但如果是自我控制較高的人,在經過深思熟慮後,社會規範會產生作用,人就會變得更加利他。
四個小技巧,讓人更願意幫助你
利用下面的一些小技巧,可以使其他人更願意幫助自己,或者更能激發別人的利他行為。
一、人們傾向於幫助與自己相似的人
這是因為人們更容易設身處地與自己相似的人產生共情。因此當你需要幫助時,找那些和你有共同點的人求助會更容易成功。像是跟你同齡、同鄉的人,或是透過聊天,找到彼此的共同點、愛好等,這些人可能更願意幫你一把。
二、人們更願意幫助對自己坦誠的人
這也是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的一個結論。我們讓一些人向他人求助,其中一部分人跟被求助者分享一些自己的私人資訊,比如自己的經歷或現狀,而另一部分人只是客觀地表示自己需要幫助。這時,我們發現人們更願意幫助那些分享了私人資訊的人。
所以,如果下次你需要別人幫忙,不妨多說一些自己的人生經歷或故事,這樣更可能打動別人,使對方願意對你伸出援手。
三、站在一棵樹下
在一項實驗中,志願參與實驗的大學生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被要求仰望一幢高樓,另一組則被要求仰望一片茂密的樹林,持續時間為一分鐘。
研究者發現,仰望樹林的學生會感受到更多的敬畏感,感受到超越自身更宏大的存在。之後,當一位實驗主持者假裝不小心掉落一支筆時,那些仰望樹林並體驗到敬畏感的學生,比仰望建築物的學生更有可能幫忙撿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