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推測,敬畏的感覺能讓人們將注意力從關注自身中轉移,而增加助人的行為。以後,如果你在街頭需要問路或求助,不妨多走兩步,站在比較茂盛的大樹下向人求助,這樣你獲得幫助的機率可能會更大。
四、選一個好時機
這個好時機包括環境因素,以及我們選擇的求助對象。
有研究顯示,在天氣好、溫度適宜的情況下,人們會更願意幫助他人。比如,你可以透過觀察對方的神色或動作來判斷他的心情好壞,又或者是否有空。
早在1973年,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巴特森(Daniel Batson)就透過實驗發現,在特定情況下,會不會幫助別人其實根本不取決於這個人是否善良,而是看他有沒有足夠的時間。
研究者招募了一批神學院的研究生作為受試者,要求他們去一個地方發表一場簡短的即興演講,並且告訴其中一些受試者,他們已經遲到了,聽眾等很久了;而對另一些受試者說,他們的時間還非常充裕,可以慢慢走過去。這個研究中最關鍵之處不是受試者如何進行即興演說,而是研究者在這些受試者去演講的必經之路,安排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那個人坐在門口,低著頭,閉著眼睛,動彈不得。這些受試者經過時,能夠清楚聽到他的咳嗽和呻吟聲。結果,在遲到組裡,只有極少數人停下來幫助他;而時間充裕組中,則有三分之二的人會停下來幫忙。
作者介紹|張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系,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學習和研究心理學近二十年。曾擔任江蘇衛視《我們仨》心理專家,在壹心理發佈熱門線上課程《人人都用得上的心理學課》,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活躍於知乎平臺,為讀者解答心理學方面的疑惑,是知乎心理學話題優秀答主、2018年度榮譽答主。於2017年和太太共同創辦心理學科普公眾號「Dr昕理學」。目前知乎和公眾號粉絲累計達四十多萬。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探究底層思維,提升心理智商,做出最佳決定的54種成功策略》(原標題:如何讓別人願意幫助你?)
責任編輯/邱苡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