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叢狀神經纖維瘤伴隨毀容、失能或致死亡 醫病急盼新藥早日納健保

2023-10-04 14:32

? 人氣

(由左至右):病友 程同學、 台灣神經纖維瘤協會  許立丕理事長、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舒靜嫻執行長、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 林光麟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 范碧娟醫師、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 周怡君醫師。

(由左至右):病友 程同學、 台灣神經纖維瘤協會 許立丕理事長、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舒靜嫻執行長、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 林光麟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 范碧娟醫師、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 周怡君醫師。

神經纖維瘤是一種因遺傳或自體基因變異而造成的先天基因性疾病,其中以第一型最為常見。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林光麟表示,神經纖維瘤第一型症狀多樣又涉及全身器官,診斷的困難度非常高。為幫助病友及早診斷,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推出神經纖維瘤友善就醫地圖,呼籲家長若察覺家中孩童出現相關症狀時,能前往小兒神經或兒童神經科尋求醫療協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 范碧娟醫師簡報。
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 范碧娟醫師簡報。

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范碧娟說明,約3成神經纖維瘤第一型患者會長出叢狀神經纖維瘤,由於腫瘤體積巨大且可能生長於全身各處,將導致毀容、疼痛、運動功能障礙、骨骼畸形,或嚴重併發症,如視力受損、影響膀胱或腸道功能,甚至是致命性心肺損害。若沒有適切治療,難以有效控制病情,一旦轉變成惡性腫瘤,癌變後五年存活率僅3-5成。

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 周怡君醫師簡報。
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 周怡君醫師簡報。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神經內科周怡君醫師指出,手術為目前叢狀神經纖維瘤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但逾半數患者卻無法手術,原因在於腫瘤會包裹或緊鄰重要器官,難以完全切除。所幸,現有新型口服標靶MEK抑制劑用於治療3歲以上,合併有症狀且無法手術切除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兒少患者,可有效縮小腫瘤體積,延緩疾病進展。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舒靜嫻執行長強調,目前無法手術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兒少患者,僅能透過恩慈療法接受新型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期盼未來新藥可早日納入健保給付,嘉惠更多叢狀神經纖維瘤家庭,也讓已用藥病友可銜接上健保用藥,避免斷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