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話的實質功能其實就是宣洩負面情緒。說髒話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感到挫折或失落而氣憤難當。其中也包含了對對方的失望、背叛與厭惡。這類負面情緒對心理健康危害甚鉅。如果挫折和失落能盡快消失,對方也懂得立刻道歉,那當然是最好的,然而人際問題不可能每次都和平解決。
這種時候,如果將憤怒和委屈的心情強壓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韓國把那種情況稱為「心火病」。心火病是當事人無法宣洩憤怒,又沒有人可以傾訴的時候,內心產生的疾病。髒話有助於排泄這種負面情緒。
生氣的時候,到沒有人的地方盡情痛罵一頓,不會覺得通體舒暢嗎?不是有句話說「在沒人的地方,連國王都敢罵」嗎?在韓國,透過髒話可以宣洩平時累積的負面情緒。
第二個功能是讓罵髒話的人看起來更堅強、更具有殺傷力,可以說是一種自我炫耀的功能。這也是在兒童與成人的過渡期中建立自我主體性的青少年,某段時間經常說髒話的原因。他/她們故意出口成髒,免得其他人瞧不起自己。
當然,上了年紀還滿口髒話的人,在韓國也不會有好的名聲。這些人大多是缺乏情緒調節能力,或是想透過髒話來避免暴露自己軟弱的一面。
在韓國文化中,還有另一種使用髒話的脈絡。在較為親密的關係中,反到經常使用髒話。特別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他們的對話幾乎都是髒話。要是因為這樣,就以為他們彼此是仇人,想要攻擊對方,那就大錯特錯了。
換言之,在韓國文化中,髒話也是親密關係的象徵。雖然最近很少看到,不過以前市場上常有當街飆罵的老奶奶,做生意的時候經常問候顧客的祖先。一些人會故意去這些老奶奶的店鋪消費,他們期待的是髒話背後老奶奶溫暖的情意。
髒話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它呈現了對話雙方之間關係的深淺與親密度。總結來說,在韓國文化中,髒話是人們表現自我的方式,也是人際溝通的方法。那麼不太說髒話的日本人,又是如何排解負面情緒的呢?
韓國人的心火病VS.日本人的對人恐懼症
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是心理學中使用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自一九五二年第一版問世後,目前已經使用至第五版。一九九四年修訂的DSM—4新增了「文化依存症候群(Culture-bound Syndrome)」的分類,反映了當時心理學界對文化的高度關注。
該分類介紹了在特定文化中才可能發生的二十五個精神疾病,例如主要發生在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文化圈中的衝動暴力行為Amok;出現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地區,男性認為生殖器縮入體內會致死的嚴重恐慌Kor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