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財務自由當成一個終點站,每天上班舟車勞頓,目的就是為了掙錢,以及實現財務自由。當我賺到足夠我花用的錢,就可以不必再工作了。但現狀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又應該如何賺到足夠我花用的錢呢?在開始做更多的投資策略前,我們應該要先思考自己的財務觀念是什麼?是收入、消費,還是存款?而財務自由背後又代表什麼思維邏輯。
在我7月份的文章內容裡,排名最高的一篇就是討論財務自由老爸我不想努力了,什麼時候才可以財富自由?! 。當時,讓我很意外的,年輕的我總是想著財務自由,但我老爸卻是和我相反,到了退休年齡卻又不肯退休。這中間的思維差距讓我頓悟些道理。說到底,年輕時的我們透過出售自己的時間來賺錢以便支付生活開銷,隨著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我們不必再為了生活開銷而用出售時間的方式賺錢,就代表我可以自由支配我的時間,而不需要被綁在公司,靠著出售時間去賺錢。
不再需要透過出售自己的時間去賺錢時,你就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不出售自己時間卻仍可以賺錢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作者李笑來在書中分享三種賺錢的商業模式,這個邏輯也類似於矽谷投資人納瓦爾在Twitter上的分享:
一、單一出售我的時間
當我今天屬於單一出售我的時間時,不論我是靠打工賺取時薪,或是有一份固定工作,都是一次性的出售我的時間。一天是銷售幾個小時的零工制,或是以日為單位的月薪制,都是一次性的出售時間。也是我們每天週一到週五的工作日常。
二、同一份時間重複出售
矽谷投資人納瓦爾提到,要想獲得財富,就必須充分利用槓桿效應。像是作家、寫代碼、經營自媒體等,只需要投入一次時間產出成果後,便可以重複出售給很多人。這就好比,你花一次的辛勞時間產出,你的成果就會在你睡覺時為你賺錢。
三、購買他人時間再賣出去
第三種則屬於勞動力槓桿,你花錢買別人的時間,讓他們為你工作,而你會再把他們工作的成果再次銷售賺取報酬,把獲得的報酬扣除你買別人時間的成本,這就是你的利潤。
既然我們的賺錢都是從單一出售時間開始,代表賺錢公式是:「總體時間 x 每時間單位售價。」因此若要提升收入,就得想辦法提高時間、或是提高我的單位價格。這裡的單位價格就我的勞動力價格,也就是我帶給公司的價值提升。
再來,我們可以進階思考的是,我可以怎麼做到同一份時間重複出售?可以先建立底層思維「如何成為一個為自己打工的人?」。當我的思維提升到為自己工作時,會觸發更多內在動機去追求自我成長與進步,在關注自我進步的同時,把輸入轉化為產出,讓你的產出逐漸創造複利效應,突破既有的成本曲線,這時就代表著你已經跨入第二種商業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