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推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民調(opinion poll)。每次選舉結束後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也會常有媒體指出該次選舉的結果反映出大選前封關的民調大致上準確,而在選舉前各家媒體所做出的民調也成為選民關心的焦點,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網友就為了民調吵翻天。其實民調的基礎就是歸納推理,本章將介紹民調背後的邏輯結構,也要告訴讀者如何真正讀懂民調。
上一章我們介紹過歸納推理中的枚舉歸納法。所謂的枚舉歸納,指的是推論者從一個群體的部分成員觀察到某個特質,進而推論出該群體可能也有同樣比率的成員具備那個特質。例如,假設我遇過的基督徒有九成都是心地善良的人,我可以據此歸納出,在所有的基督徒中可能有九成的人都是善良的人。所有的基督徒稱為目標群體,我所遇過的基督徒則稱為樣本。所謂的民調便是一種枚舉歸納,從樣本推論到目標群體。例如,若有臺灣的民調從1000人的訪問結果統計出有六成的人支持候選人Y,我們便可以推出全臺灣的選民應該有六成的人支持Y。
歸納論證的條件
歸納論證要成為可信論證需要滿足兩個條件:是強歸納並且有真前提。這兩個條件反映在民調上,便是以下兩點:從樣本得出的結果必須要能恰當支持結論,並且樣本反映出來的狀況要能呈現真實的狀況。底下一一說明。
首先,樣本要夠大,如果不夠大的話,前提便無法恰當地支持結論。如果臺灣總統大選的民調樣本只有十人,而這十人中有六人說他支持候選人Y,那麼我們能說臺灣的選民有六成的人支持Y嗎?這樣的民調只會是笑話。不過,像總統大選這樣的民調,樣本不需要到非常巨大就能有一定的準確度,事實上,即使是在美國的民調,就算目標群體為全體美國成年人,樣本也只需要1000到1500人就能推出大致準確的結果。在臺灣也一樣。例如,2019年自由時報在12月9號做的總統大選民調,樣本只有1078人,結果顯示有53.12%的人支持蔡英文,而最後蔡英文勝選的得票率是57.1%,相差不算太大。當然,當時的民調受到另一候選人韓國瑜的蓋牌效應影響,韓要他的支持者在接到民調電話時喊出「民調唯一支持蔡英文」,因此民調未必能如實地反映出真實狀況,雖然《自由時報》的民調也有提到,回答「唯一支持蔡」僅佔1.12%。這就可以連結到民調要滿足的第二個條件,就是必須要得出準確的資料。
產生誤導的民調
有時候,民調的問法會產生誤導,因而無法反映出真實。例如,在關於墮胎的問卷,如果問題這樣問:「你認為女性應該擁有殺害未出生的小孩的權利嗎?」大概不會有太多人的回覆是正面的,因為「殺害小孩」這樣的措辭已經帶有強烈的負面意味。這樣的問法可能是無意的,但有時候可能是有意的,反映出做民調者意圖將受訪者的看法導向特定結果。這樣的民調當然不會有太高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