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一定會在某個年齡階段發生。
我的這個階段發生在二十歲左右,初入社會時,發現自己沒有融入圈子的能力。
人群當中有不少人都像我這樣,與人交流毫無問題,看上去也比較開朗,但實際上性格偏內向,有輕微的社交恐懼。
我那時候最怕的就是「社交場所」。大家分明都不熟悉,但是卻要裝熟的樣子,滿場說的聽的都是客套話,一片假熱情。
每當這個時刻我都特別尷尬,觥籌交錯中說不上話,也不知道怎麼接話,最恐懼的環節就是輪流敬酒,什麼時候站起來?該不該站起來?站起來說什麼?這些問題會讓我坐立不安。
社交焦慮由此產生。我並不喜歡社交,但是又覺得很有必要。
有焦慮的地方,就有「雞湯」。
其中一類雞湯說:如果你不夠強大,你的社交都是無用社交。你要先有用,社交才有用。等你強大了,就有人來找你了。
這類雞湯很洗腦,對於我們這種不喜歡社交只喜歡做事的人,無異就是提供了理論支持,可以讓我們更心安理得地埋頭做自己的事。我稱這個理論叫作「強坐等理論」。
還有一類是「乾貨」文章,教你怎麼樣迅速跟陌生人變熟悉、開口交談的五十種方法等等。但這些解決不了我的問題。
首先我會習慣性地去解決一些更底層的東西,當我把這件事情的規律和邏輯想明白以後,才會覺得那些技巧層面的東西有用。
社交,實際就是社會交換。
交換的前提是你必須有價值。如果總是抱著想認識對我有用的朋友的念頭去與人交往,那麼機率多半會落空。沒見過市場上誰不付錢就能把菜買走的,若你沒有懷抱價值而來,參加再多的局、認識再多的人,也不會有人幫你。
只是人並非有明確的標價,你是大明星價值一千,我是過氣網紅價值五百,所以我不如你,我沒法跟你交朋友。
這種想法完全不對。
也不是說只有等我變強大了,社交才有用。多強大才算強大?總有人比你更強大。
你可以說,等我有錢了再買LV,但沒聽人說過,等我有錢了再出來買東西,對吧?
並不是兩個人要一樣強才能交朋友。你是大老闆,我只是普通員工,但是我這個人個性忠誠勤奮、專業知識深厚,我們之間是有價值可以交換的。
我們不要總是自卑、看不起自己,當你覺得周圍的人都比你有錢、比你強、比你人脈廣的時候,你身上可能也會有別人需要的東西。
我高中同學的妹妹在北京做行政人事工作,一起吃飯的時候,她姐姐就把她叫過來。一開始她都不敢跟我說話,於是我主動問她是做什麼的、做得怎麼樣。在交談中我發現她是個非常認真的人,做事細膩,對自己的工作很負責,恰巧當時我自己公司的人事不夠好,我就想,將來可以讓她來我這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