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需要還是害怕
說真的,挑撥消費者心中的恐懼再販售需求滿足的把戲,其實本來到處都是,但要是認真來討論,到底「保健食品」這玩意,有沒有正合適的定價,那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我親眼見證過不少保健食品的產品從出生到消停,在這我要認真說一句:「其實消費者花在刀口上的錢,有95%跟產品本身的有效成分無關啊!」多數的消費產品,因為市場機制成熟,所以相對產品本身的成本、公司毛利與淨利,還有其他的費用,一個產品的定價從產品成本的2倍到10倍、甚至30倍都有,有的薄利多銷、有的暴利橫財,至於究竟值不值,當中的玄機就見仁見智了。
說來保健食品在本質上,就是一場「造夢」的遊戲,人有病的時候就該去看醫生吃藥,乖乖吃飯、營養均衡,還有充分休息,身體本來就會復原,而保健食品只能做為輔助之用。原則上保健食品的成本分成三個部分:保健產品本身成本、管銷成本、傳播成本。因此儘管我們希望能用最少的價格買到更有效的保健產品,但是也必須明白,有些成本實際上是很難扣除的。
保健產品本身成本
要是去討論一斤保健食品的原料有多少,可以做幾錠、幾粒,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不少成分根本不可能未經稀釋或複合,就能給消費者直接使用。坦白說,要是依據食藥署的規定,很多營養成分的補充,一天的攝取量實際上可能只有「1顆米粒」大小,甚至「1顆芝麻」都不到!品牌原料和店家精選多半都只是話術,就看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要是真的賣這樣的劑量,雖然不會超標,但消費者心理往往過不去,實際上也不符合保存與食用的規範,所以不論加上數倍的「賦形劑」使其定型成錠狀或粉狀,還是再加上「膠囊」,或是將多種元素組合後增加賣點,甚至為了顏色、保存和味道等等原因,加上許多不同的「添加物」。此時,一顆保健食品除了實際的有效成分,已經加上了一定比例的成本,這還不包含罐子、保護填充物、盒子、內襯、禮盒、提袋……等包裝設計物。
管銷成本
大家總不會期望這些保健食品會純粹用來「做公益」吧?所以從產品與功效的研發過程(或是專利授權費)、公司老闆、股東的利潤、各部門的人員薪資及各種開銷、製造生產單位(或代工)製造過程的成本、成品的儲存和運送費用、兇猛的各種通路上架費、甚至還有因為退貨、過期庫存等等的其他費用等都會加諸到產品的售價上。
直到此時,保健食品的價格成本大概從原來的有效原料成本,翻了5 倍至15 倍(甚至更多)左右,其中不透明的資訊就是最美的海市蜃樓。但是難道有人做生意從一開始就打算賠錢倒閉的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就是商業的本質,但是否就允許老闆股東可以爽爽領高利潤開豪車、住豪宅?產品是通路上架方便購買,還是透過「一張嘴胡銳銳」的直銷藍鑽賣個夢想?這時對消費者來說,這些付出都只是在支持其他人的生計和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