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普爾全球移動公司(S&P Global Mobility)今年11月的調查顯示,價格是大眾消費者不願意購買電動車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充電問題。雖然今年電動車價格明顯下滑,但弔詭的是,這竟也讓消費者不願意買電動車。HSBC分析師Mike Tyndall表示,新車價格下滑會影響二手車市行情,若電動車價格下滑,代表買電動車之後,未來轉賣二手價格也跟著下滑,因此消費者選擇更能保值的燃油車。
但為了讓大眾接受,車廠還是需要調降電動車價格,唯一能長期降低售價的方式就是降低製造成本。但目前除了特斯拉跟少數中國公司外,許多車廠的電動車生產成本甚至高於售價,也就是賣一輛賠一輛,例如福特的Mustang Mach-E和F-150 Lightning,造成其虧損。若是為了降低成本,車廠必須重新設計車款,但這意味著汽車的性能、規格也降低,可能影響消費者購車意願。依賴中國等全球供應鏈也是一種降低成本的捷徑,但這也伴隨著地緣政治風險;例如在美國,過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可能會受到政治與法規變化的影響,造成出貨困難。
至於電動車成本降不下來,跟零組件成本有很大關係。雖然電動車的總體零件較少,理論上組裝應該更簡單,成本更低,但電池與馬達的成本都高過燃油車的油箱和引擎,特別是美國消費者偏好大型SUV和皮卡車,在這些車款上,電動車與燃油車成本差距更大。另外,雖然電動車的能源成本很低,但也只有在油價高漲時,消費者才比較容易意識到這個好處;在大多數狀況下,電動車的售價恐怕只會直接嚇退消費者。
降低通膨法:2024年起購買電動車,有機會獲得7,500美元補助
而在美國市場,還有一短期變數,跟拜登的《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有關。根據《降低通膨法》,明年起購買電動車者,有資格獲得最高7,500美元(約新台幣23.8萬元)的稅收抵免,所以消費者乾脆延後採購到明年,才會造成今年銷量較低的狀況。明年補助開始後,就有機會提振電動車市場。
但是申請補助的前提是,電動車必須在北美組裝,代表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以外組裝的電動車不符合稅收抵免資格。另外,電動車的材料與關鍵礦物也必須來自美國,或者是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代表申請抵免的資格會受到「電池」這項因素影響。所以《降低通膨法》對電動車市場的提振程度仍有待觀察。
總結來說,電動車市場目前遇到「坎」的阻礙,雖然已經被16%的創新者與早期採用者接受,但還有84%的大眾還在觀望,當中最關鍵的是早期大眾。而根據調查,價格是消費者目前難以接受電動車的最重要原因,車廠勢必得找到壓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才能吸引更多消費者買電動車。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