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音翻土》選摘(上):以歌造反─管窺台灣異議歌曲

2015-05-26 05:20

? 人氣

李雙澤與美麗島。
李雙澤與美麗島。

李雙澤在淡江校園演唱會中喊出的口號「唱自己的歌」是在向同樣聽洋歌、唱洋歌的年輕「自己人」喊話,它至少有兩重意義:第一重是當年台灣外交處境節節敗退,年輕人還是一天到晚聽西洋歌、看好萊塢電影,於是出現了相對的民族主義情緒。另一重意思:年輕人應該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而不是時下流行歌壇幾乎全由中年人創作給年輕人聽的那些作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可惜的是,李雙澤1977年在淡水海邊游泳,為了要救一個外國人而溺斃,還來不及讓自己的作品達到「真正成熟」的階段,他的歌,習作、實驗的成分還是大一些,未必符合流行歌的規律,但它自有一種粗糙、真實的美感。例如嘲諷黨國體制的〈老鼓手〉;有著民族主義義憤的〈紅毛城〉,以及以楊逵的詩所譜的曲〈愚公移山〉。

李雙澤留下的作品數量不多,最有名的〈少年中國〉和〈美麗島〉,是直到他死後才傳唱開來,這兩首歌最早錄製的版本是胡德夫和楊祖珺聽聞李雙澤的死訊,連夜借台北「稻草人」西餐廳的現場器材錄下來,趕在隔天李雙澤告別式現場播放。〈美麗島〉起先算不上抗議歌曲,它是一首溫暖勵志的歌,底稿來自女詩人陳秀喜1973年的詩〈台灣〉。〈美麗島〉整個情感是明亮而溫暖的,它也是李雙澤短短作曲生涯中寫過最好的旋律,非常適合大合唱。1979年,楊祖珺在新格唱片出版的第一張專輯收錄了〈美麗島〉的錄音室正式版本,但才發行沒多久就被有關單位盯上,唱片公司發現楊祖珺「有問題」,因為她常常去工廠唱歌給女工聽、在榮星花園辦「青草地演唱會」,被當局認為是要搞大型群眾運動,儘管她只是很單純想幫助雛妓募款,沒想到就被扣上了「搞工運、鬧學潮」的帽子。唱片公司在發行兩個月後主動回收這張唱片,廣播電台也都禁播這張專輯。

之後不久,楊祖珺因緣際會加入了黨外陣營。那年頭,黨外雜誌一天到晚被查禁,一被查禁就要趕快換個新的名字再出一本。《美麗島》雜誌的命名,是因為周清玉聽過楊祖珺唱這首歌,覺得很適合當新雜誌刊名而定案的。1979年12月,《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發起遊行,軍警跟遊行群眾爆發衝突,演變成台灣戒嚴期間最嚴重的群眾事件,之後這首歌就被徹底查禁,到1987年解嚴才解禁,從此「美麗島」三個字就和那個時代的政治社會氣氛糾扯在一塊、掛上了悲壯的光環。

楊祖珺的老戰友、民歌手胡德夫則投入原住民運動,於1984年創辦「台灣原住民族權益促進會」,兩人都徹底告別了主流樂壇,成為對抗當權的運動者。胡德夫的作品幾乎都和土地、人權、尤其原住民的處境有關。他們的歌在當年沒有發行的管道,也沒有演唱的機會,只能在一小撮人中間流傳,2005年胡德夫出版專輯之後,才有機會讓更多人聽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