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對於孩子的鼓勵,最終的目的都是養成孩子「自我鼓勵」的習慣。因為,孩子總會長大,總有一天,他的行為都要由自己決定,再也不會有人動不動就給予獎勵了。
停止打電動是自己的決定、交什麼樣的朋友由自己決定、選擇哪個科系由自己決定、要不要認真讀書由自己決定、生涯如何規劃是自己的決定、要如何對待家人也是自己的決定。
所以說,父母的職責,就在於讓孩子早日養成「自我鼓勵」、「自己做決定」、「自主行動」的習慣。為了如此,每次孩子有不錯的表現,不妨加入「你自己是不是也很開心?」這句話;讓「自己覺得不錯」,成為孩子最大的動力!
凡事懲罰掛帥,孩子最終會養成的是「逃避懲罰的本事」
至於懲罰,隨著孩子逐漸成長,重要性與有效性會越來越低。孩子所有的行為,都必須面對「自然後果」與「干預後果」。例如玩弄電插座,「爸爸打手心」是你干預下的後果、「孩子被電到嚇一跳大哭」則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後果。早上遲到被老師罰站,是干預後果;遲到進教室時心理上的羞愧與焦慮,是自然後果。
可想而知,隨著年齡增長,尤其出社會後,干預後果會越來越少。孩子需要面對的,幾乎都是自然後果。既然最終都是以自然後果為主,為什麼不提前讓孩子認清這個世界?人生多艱困。應該是父母與孩子聯手面對,而不是顛倒是非,由父母製造一堆干預後果啊。
干預後果有一個大問題,就是讓孩子不舒服的是「你的干預」,而非「行為的後果」。久而久之,孩子學到的將是「討厭你」,而不是「減少不當的行為」。
此外,如果凡事懲罰掛帥,孩子最終會養成的,也可能不是良好的品行與道德,而是「逃避懲罰的本事」。總之在你的介入之下,如果孩子的問題仍然反覆出現,改變作法就是刻不容緩的一等一大事!
作者介紹|馬大元
從小具備亞斯特質,高中時期一度憂鬱,成績一落千丈。掌握身心調適技巧後逐漸開朗積極,於醫師國考及公職醫師高考拿下雙料狀元。
推動心理健康及親子關係教育不遺餘力,參與各級學校、公私立機構、各大企業、媒體等活動,屢獲好評。與太太林姿吟職能治療師主持YouTube頻道,成為網紅夫妻,觀看次數突破四百萬。
對各學派之心理治療技巧興趣濃厚,多年來學習不曾間斷。首創「心靈影像療法」,運用簡單的譬喻與想像,啟發患者的影像記憶。短短幾分鐘之內,就有機會改善其根深蒂固的負面想法,且效果持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導演症候群:放下心中的劇本,打破負面慣性,從此更快樂!》
責任編輯/洪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