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眾人對網路與社群媒體充滿歡欣與期待,認為這些工具具有推動民主化的巨大潛力。如今,已經有人開始抱持完全相反的結論,認為數位工具從本質而言就是反民主。例如歷史學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就說:「科技有利於暴政。」
上面兩種非黑即白的觀點都不正確。數位科技既不支持民主,也不反對民主。AI技術的發展也不必然要配合政府監控媒體、審查資訊、壓迫公民的需求,這一切取決於對科技發展方向所做的選擇。
第九章就提過,數位科技本質上是一種高度通用的技術,本來就能用來提升機器實用性,為勞工創造新工作機會,或是打造能提升人類能力的平台。如今科技發展重點之所以放在監控勞工,推動自動化而減少勞工的工作機會,背後癥結在於大型科技企業的願景與商業模式。當AI淪為專制政權及一些號稱民主政府手中的監控工具,根本原因也是如此。
透過網際網路與數位科技,能夠為公民賦權、讓人民有能力反抗獨裁統治,這樣的理想絕非痴人說夢。畢竟加密技術能讓政府無法窺探私人通訊;VPN之類的服務能夠規避網路審查;政府目前還無法解密Tor之類的搜尋引擎(就我們所知),能夠提供更高等級的隱私與安全性。話雖如此,早年對數位民主化的希望卻幾乎破滅,原因是科技界決定將精力投入充滿金錢與權力的領域,那就是政府審查。
因此,科技界選擇走上一條強化數據收集與監控的道路(可說是一條歪路)。儘管運用機器學習大規模處理資料數據的技術相當重要,但政府與企業得以有效監控的真正關鍵,還是在大量資料數據本身。
當AI技術激化政府邁向專制的衝動,就會開啟惡性循環。隨著政府變得更加專制,就更需要用AI追蹤並控制人民,於是進一步推動AI的發展,使其逐漸成為一種完全成熟的監控技術。
舉例來說,自2014年以來,中國地方政府對於臉部辨識與其他類型監控的AI技術需求大幅提高,部分原因就在於當地的政治動盪。政治人物一旦看到當地開始醞釀不滿或出現抗議活動,就會希望強化治安維護與監控。2010年代後期仍有零星的地方性抗議活動,然而正如本章前文所述,雖然有時還能透過社群媒體進行串連,但現在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大規模、特別是針對中共中央的抗議活動。
到這個時候,AI工具已經被鎮壓者牢牢掌控,而不是抗議者。地方政府得到AI技術的支持,在防阻與鎮壓抗議時更加得心應手。此外,雖然中國從中央到地方都很願意雇用大批警力,但投入更多AI研發資金後,監控與鎮壓抗議者所需人力似乎有所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