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互動的小確幸
我想知道,這些研究結果在我臉書好友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能成立,還是只有我自己這麼認為而已。於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無論你是接受方還是給予方,你是否曾因充滿人情味的簡短互動而感到快樂?」
我很快就收到一堆暖心的回答。許多人想起自己和遊民、超市店員、商販、計程車司機、登山客、露營者或遛狗的人聊天的幸福經驗,還有很多老師說自己在疫情期間相當懷念「在走廊、午餐隊伍間、進校門或離開校門時和同事學生閒聊……這些交流使我的一天變得更充實,並為我的社群歸屬感增添一些小確幸」。
還有一些人則想到自己每天都會與這些人短暫會面,發展出微觀卻又別具意義的人際關係。不停與特定人物(如餐廳服務生、雜貨店老闆或藥劑師)微互動會使自己漸漸喜歡上這些人,我的一位臉友說:「我們每天走路去東京車站時都會經過一間飯店,日子久了也就『認識了』飯店的門僮,雖然我們只知道她名字,但她看見我們後,常常都會從飯店內跑出來和我們打招呼。」
有一些人表示微互動在某些文化中非常普遍。我有一位朋友之前住在馬拉威,他說「我們現在已經很習慣這種微友情」,即便是擦肩而過的行人也會彼此問候,買蔬菜跟水果時也習慣與大家也會寒暄幾句。「如果對方帶著小孩,你也會跟孩子打聲招呼。你會看著這孩子長大上學,也會看著他多了兄弟姊妹,就好像自己這些年來一直都在透過這種小交流來認識對方一家人。我們搬回美國後,女兒很快就察覺到兩邊文化的不同並問我:『我現在是隱形人嗎?』我問她為什麼要這樣說,她回答:『因為都沒有人跟我打招呼!』」
還有一些人則是因為「觀察到」他人釋出的微善意而深受感動,例如看見或聽到配偶「隨手為之的善舉或暖心的言語」,接受方可能是店員、快遞員,或是演奏會上坐在自己身邊的人,「只要一個微笑或一句問候就能換來對方的笑顏」。我的某位臉友說自己有一個「經常稱讚別人(可能是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告訴對方他們有多好」的朋友,並非常欣賞他的這種行為。
我身邊的朋友也說自己接受過陌生人的善舉,例如提前幫自己準備好寵物零食的超商店員、在輸血時和自己閒聊的紅十字會護士,或是稱讚一個人照顧三個小孩很厲害的同班機乘客,對方的原話是「妳真的很有耐心」,我朋友說「這些話在她聽來就是美妙的音符」。
我的一位女性臉友在疫情爆發初期經營一間診所,因為承受巨大的壓力,有天她特地跑到超市買了一袋「家庭號」裝的巧克力糖果。結帳的收銀員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他問她:「特地跑到超市就是為了買一袋巧克力嗎?」女子回答是,並說自己今天過得非常不順。收銀員詢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同情的語氣無比真誠,這種富含人性的舉動令女子的淚水瞬間潰堤。女子表示對方可能以為自己讓她的情緒變得更糟糕,但事實恰恰相反,她也認為自己會永遠記得這位大男孩在面對諸事不順的四十多歲媽媽時做出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