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推動台灣首次國際登月計畫,與日本民間公司合作,中大師生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最快今年第4季發射升空,執行地球到月球的輻射量測量等任務。
中央大學舉行記者會,分享中央大學推動的台灣首次國際登月計畫,中大師生團隊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與日本民間的登月公司合作,將跟隨登月小艇預計最快今年第4季發射升空,推動國際深太空合作,鏈結國內與國際太空產業。
近年各國開始重返月球,台灣也要送探測儀過去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張起維表示,1969年「阿波羅計畫」登陸月球後,近年各國又開始規劃重返月球,希望建立基地常居,以利用月球資源;未來中小型衛星與大型衛星共乘前往深太空或月球的機會將越來越多。
張起維提到,「深太空」距地球2000公里以上,太空游離輻射對生命和科技產品非常不友善,只是這些輻射都被地球擋掉或被大氣層吸收掉;為了對太空輻射有更深入認知,中大希望測量地球到月球的輻射劑量和累積的速度,可提供太空任務參考,或作為未來電子和太空產品設計的考量。
但要登陸月球並不簡單,張起維指出,探測儀的體積、重量、耗電量等都有嚴格要求,例如重量要在400公克以下,相當於1包茶葉,體積僅比人的手掌略大,還要在太空極端溫度下生存至少4個月,並確保不會當機,還要能執行任務。
張起維表示,中大與日本民間登月公司簽約合作後,師生花費約21個月研發設計,經歷過5個版本後,終於研發出「深太空輻射探測儀」,已在地面測試和驗證成功,去年12月運往日本JAXA筑波太空中心,預計最快今年第4季跟登月小艇一同發射升空。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