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愛喝茶,為何茶館所剩無幾? 一文讓你看懂台灣茶文化,服務難以留住客人

2024-02-20 14:16

? 人氣

除了對茶情有獨鍾的愛好者外,一般人不容易把每種茶泡得很好,不容易在家裡都備有隨時可方便操作的茶具,但他們希望喝茶、希望喝好茶、喝到泡得很到位的茶、希望享受茶文化的氛圍,他們甚至有每段日子到這樣的茶館去清淨一次身心的需求。從茶文化立場來說,這樣的茶館是茶文化的教堂,這些茶館的泡茶師是茶文化的牧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何規畫「泡茶師為客人泡茶的茶席」是稱為「品茗館」的新型茶館之重要工程,要令泡茶師一人能在客人面前靈活地備具、備水、控溫、泡茶、奉茶、供應茶食、更換茶具,而且一派專業、高雅、精緻。先是堂面的領班招呼客人就坐,然後才請出泡茶師與客人見面,泡茶桌設計成六人席與十人席,從一個人到十個人,泡茶師都是一個人服務。不同的客人、不同的停留時間、不同的節日,提供適切的茶譜。

泡茶師為客人泡茶的品茗館

老時代的茶館是大家聚會聊天談事情的地方,基本消費是點杯茶喝,坐久了再叫碟點心。說書的人、雜耍的人看到這裡人群多,就駐進來與大家同樂或賺點生活費。近代茶館的功能性縮小了,只在裡面歇坐一下或約些朋友聚會,泡壺茶、吃些點心,但喝茶的分量加重了,茶的種類增多、茶具多樣了。一九八○年代後,茶文化復甦,茶館的茶文化氛圍更是加重,不只講究茶的品質,茶具也成套成套地提供,甚至有專人為你解說與沖泡第一道,進一步還在客人座位旁幫客人泡茶。

接下來只說一九八○年代以後的事。茶文化復興,大眾普遍有了茶文化的意識,他們對「茶文化商品」有了進一步的需求與要求,所以茶館才有了上述的跟進。但這個調整並沒有滿足消費者的期望,茶館的營運也沒有得到改善。自行泡茶的方式對客人而言,只不過是借地方聚會喝茶,這樣的場所不虞匱乏。服務員幫忙泡第一道或是從旁幫忙泡茶,不但客人體會不出茶葉以外的商品價值,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也不覺得有何尊嚴,於是客人不踴躍光臨,泡茶者也只能找到非專業的一般職工。

我們期待能將茶泡得精到、動作優雅俐落的泡茶師,在茶館提供我們享受喝茶的時間與空間,就如同我們在鐵板燒的餐廳,有位經過訓練的廚師為我們提供全程的餐飲服務一樣;就如同有位專業的調酒師為我們調製一杯酒品一樣;就如同專業的咖啡師為我們調煮一杯咖啡一般。我們會以欣賞一件藝術作品的心情享受這壺茶、這席菜餚、這杯酒、這杯咖啡,我們會以餐飲藝術家的心情看待泡茶師、廚師、調酒師、咖啡師。

作者介紹|蔡榮章

1948年生,1978年進入茶界。從學習、研究茶葉以至進入茶界,與學校教育和家庭背景無關,純就「充實人們生活內容」這個念頭而起。主張在茶文化復興之時,要先思考好、先討論好應該怎麼做,為茶文化發展確定位置和方向,才能在原有基礎上進步。

其茶道體系由經線的茶葉、茶具、茶席、茶法、茶學、茶業、茶人、茶會,以及緯線的純茶道、茶與藝術、茶道美學、茶道內涵交織而成;開發的事物與思想互相串連成一套縝密系統,主要研究三條脈絡為茶與藝術、茶與茶業、茶道藝術家與茶會,是當代茶文化復興期具有深刻影響力的現代茶道思想家。

曾任臺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7)、漳州科技職業學院教授(2007-2022)、漳州科技職業學院茶文化研究所所長(2013-2022)。

現為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2004-)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所長(2022-)、天福茶博物院顧問(2015-)。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臺灣商務《蔡榮章 茶之心法:從製茶、泡茶、奉茶到茶湯,茶道思想家近五十年的原萃精華》(原標題:品茗中遇見茶藝文化之傳承)

責任編輯/李艾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