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餅爬滿螞蟻,孩子拍掉繼續吃…他們10年看遍台南偏鄉教育絕境:努力真能「翻身」嗎?

2024-06-07 10:20

? 人氣

有孩子與阿媽(相依為命、午餐僅有一塊爬滿螞蟻的乾癟炸芋餅,有單親爸爸與女兒一餐共食紅燒牛腩調理包、加3公升水煮成一大鍋,也有許多孩子家裡沒有熱水器、冰箱、書桌,甚至直到上國中都還不知道什麼叫「洗澡」...(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有孩子與阿媽(相依為命、午餐僅有一塊爬滿螞蟻的乾癟炸芋餅,有單親爸爸與女兒一餐共食紅燒牛腩調理包、加3公升水煮成一大鍋,也有許多孩子家裡沒有熱水器、冰箱、書桌,甚至直到上國中都還不知道什麼叫「洗澡」...(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努力讀書,真的可以「翻轉階級」嗎?在當今台灣、特別美食之都台南,實難想像還會有孩子連「吃飽」都有困難,然而在地深耕10年、陪伴偏鄉學童的樂扶基金會,卻真實看見各種貧困家庭的樣貌──有孩子與阿媽(祖母)相依為命、午餐僅有一塊爬滿螞蟻的乾癟炸芋餅,有單親爸爸與女兒一餐共食一個紅燒牛腩調理包、加3公升水煮成一大鍋,也有許多孩子家裡沒有熱水器、冰箱、書桌,甚至直到上國中都還不知道什麼叫「洗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些孩子不僅缺乏物質資源,對未來的想像也是極度有限──有孩子從小就幫忙家裡採收芒果或剝蚵、有孩子才10多歲就要替失能的精障爸爸去拿愛心便當兼餵藥,即便有機會上學,許多孩子想像的未來也就只是跟爸爸媽媽阿公阿媽「一樣」,沒想過其他選擇、甚至不知道還能有哪些選擇。

而在這樣的環境裡,樂扶基金會10年在台南偏鄉努力的工作,看似單純地讓孩子吃飽飯、帶孩子去畢業旅行去玩,卻實現了台灣最重要的事──陪孩子好好長大。

(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看似單純地讓孩子吃飽飯、帶孩子去畢業旅行去玩,卻實現了台灣最重要的事──陪孩子好好長大(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阿媽說還可以吃、把上面的螞蟻拍掉,小孩午餐就是那一塊芋頭餅…」

所謂「偏鄉」是什麼樣貌,樂扶的冠竹如今回首童年,更有感觸。冠竹出雲林鄉間,小學時就有同學說以後要去大城市(指斗六)讀比較「好」的國中,潘冠竹心想:是他們成績比較好才會這樣想吧?也有一個同學的媽媽希望他去讀私立的升學學校、同學不想,冠竹也困惑:他不想去,為什麼還要他去?

直到升國中以後,冠竹才突然理解那些說要去「大城市」的同學或家長──班上許多有狀況的同學幾乎都是家境清寒,下課不是去補習、是去幫忙家裡務農種田,她常想:為什麼我們都在這個地方長大、一起在這個班級,會差別這麼多?

「國小跟國高中,我以為只是『會讀書』跟『不會讀書』的差別,沒想到家庭會改變一個人、走到不同的道路──我之前看過一個影片提到,律師、會計師或老闆的小孩,畢業以後可能也想做這些職業或出國讀書,但有些家庭的孩子,會想著『我畢業以後要去超商打工』……

人們想像的「偏鄉」或許是深山裡開車一開要4個多小時的隱密部落,其實更多「偏鄉」是需求被隱形的灰色地帶──樂扶的渟文指出,近10年偏遠山區其實已有許多公益資源挹注,但在西部海線或其他海拔較低的非市區地帶依然有許多資源匱乏、重度人口外流,樂扶服務的學校就涵蓋過往「台南縣」編制下的,如今的玉井區、東山區、鹽水區、將軍區、以鹽田觀光景點聞名的七股區等,也包括高雄的茄萣與湖內。

(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近10年偏遠山區其實已有許多公益資源挹注,但在西部海線或其他海拔較低的非市區地帶依然有許多資源匱乏、重度人口外流(資料照,樂扶基金會提供)

這些「非山非市」地區共通的狀況是嚴重人口老化、資源卻總是進不來,於是渟文看到的是,有些孩子連吃飽飯都有問題,難以想像的程度──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