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節稅怎麼做?專家教你1招:繳稅前多做1動作,稅率秒降20%

2024-05-31 17:09

? 人氣

想要節稅卻不知道該怎麼做?這時就該考慮「開公司」!(示意圖/取自PhotoAC)

想要節稅卻不知道該怎麼做?這時就該考慮「開公司」!(示意圖/取自PhotoAC)

報稅季臨近尾聲,不少人一想到繳稅金額數字還是感到很頭痛,想要節稅卻不知道該怎麼做?這時就該考慮「開公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稅法規定,個人綜所稅最高稅率為40% 但營所稅卻只要20%,好好利用「開公司」節稅是一個合法合規的方式。但上網找了一堆資料,有的說開公司好、有的說設行號繳的稅比較少,到底哪個訊息是真?哪個訊息是假?接下來就逐一來解析。

雖然說要設立哪個型態,是取決於「規模大小」,但為了長久經營發展,會建議直接選擇開「公司」而非「行號」。原因有以下3點:

一、行號名稱不能沿用到公司使用

在決定要哪個事業型態之前,創業主不免俗地都會想「要取什麼名字?」,自己的事業名稱就跟取自己小孩姓名一樣,大部分會拿去算命,名字需要和諧、吉祥,還要考量到五行、筆劃等等,才能確定名稱。根據台灣規定,全國公司的名稱不能重複,但是行號是同縣市不能重複,所以在台北能看到跟台中同樣店名的原因就在這裡。

很多人選擇開行號的原因是覺得自己的事業「規模小」,認為規模大一點再轉成公司就可以了,但其實政府的規定是「行號不能直接轉換成公司」,所以若是行號要變成公司,這過程是需要重新申請的。所以在申請的過程中,發現到自己原本使用的名稱與全國公司有重疊的話,名稱不僅不能沿用,還需要重新修改。多跑一次流程不僅是累,還增加自己的負擔。

二、行號的責任歸屬是「個人」並非「法人」

大家會創業往往都是為了想要發展財富,但在「發財」這條路上還須遵循台灣法律,才能夠發展「安心財」。根據台灣規範,「公司」是依據「公司法」規定登記成立的「社團法人」,負責人付有限清償責任,股東僅就其出資額負責即可。但是行號不一樣,「行號」是依據「商業登記法」,負責人或合夥人負擔無限責任。

意思就是說,若是企業出現賠償危機的話,公司是針對「已出資」的額度負責,但是行號是會影響到個人財產的喔!

三、行號超過20萬一樣要開發票

大部分人選擇「行號」原因就是以為可以少繳稅,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行號超過20萬也一樣要開發票!甚至繳的稅會比公司還多!

行號的所得稅是要併入個人來計算的,會因為賺得的金額多寡,稅務將有級距的調整:依照2023所得稅課稅級距,所得淨額56萬元以下適用稅率5%;56萬至126萬元稅率12%;126萬至252萬元稅率20%;252萬至472萬元稅率30%;472萬元以上適用稅率40%。但是公司的稅率不論金額多寡固定都為20%,所以設行號真的會繳比較少稅嗎?

結論:開公司的好處比行號多!

在創業之前要考慮很多事,從名稱使用、責任歸屬到稅務方面都要考量,建議創業主在一開始就選擇開公司,而非設行號。公司不僅能避免未來名稱的限制和責任上的不確定性,同時在稅務規定上也較穩定。這樣的選擇有助於建立更強健、可持續發展的事業基礎,讓創業之路更加順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報雲(原標題:創業要開公司還是行號?掌握這「關鍵點」讓你不再走錯路!)

責任編輯/蔡伊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