躉購費率退場,台灣風電陷入危機?解析離岸風電現況:漲電價帶來產業曙光

2024-06-24 11:04

? 人氣

意即,當船舶和製造成本偏離國際行情「一定比例」,開發商可主張不可歸責事由,向主管機關申請風場展延完工;產發署也會「監督」台廠,若廠商只是「說大話」,其實並不具備產能,就會開放進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政府推國產化,是『我支持你』,但你開的價要合理,例如利潤15、20%就好,不要這攤要賺40%」,25日將正式接任經濟部次長的產發署長連錦漳說道。

但也有台廠喊冤,「國產化不是大家都吃得肥滋滋」,若為Tier 1供應商,且幾乎壟斷市場,當然有議價優勢,但Tier 2廠商並非如此,「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江茂雄直言,台灣坐擁全球數一數二優良風場,無論國產化與否,都得開發風場,相較於火力、核電為分散式發電,需求不足以支撐技術發展,離岸風電則提供國內產業新契機,但必須是「有利潤的國產化」,最後留下來的,應該是高附加價值的項目。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區域總裁許乃文認為,從彰芳西島風場如期完工,證明國產化具可行性;但她也呼籲,要延續國產化量能,政府應善用租稅優惠等政策工具補貼台廠,讓業者有機會走出去。

也有業者私下透露,台灣港口相關費用高昂,「全世界我們貴得出名」,肯定影響外商落地台灣的決心,「不用到完全免費,但價格也不用這麼硬」,無奈至今經濟部、交通部跨部會協調未果。

開發商融資不易 籲公股行庫投入挺台灣風場

一座離岸風場開發,動輒斥資千億元規模,若沒有銀行支持,風場很難順利設置完成。

開發商手中的CPPA成為銀行評估授信關鍵,但國內僅台積電、中油、中鋼符合國際信評,「銀行很現實」,經濟部官員不諱言,CPPA買家身份決定貸款成數和利率,貸款成數越低,開發商就要掏出越多自有資金,也難怪開發商在融資上步步為營。

為協助開發商爭取更多體質良好買家,經濟部端出CPPA綠電信保機制,由政府出面加強擔保,取得融資銀行信心。

目前國際銀行是台灣離岸風電專案融資主力,並以歐系銀行為大宗,風電業者認為,國內銀行更應該「自己的主場、自己挺」。

回顧去年天豐新能源(Skyborn Renewables)允能風場深陷財務泥沼,最終靠著三度財務重整化解危機,堪稱是「教科書等級」危機總動員案例。

業者直言,當時允能出事,「銀行把一堆人做掉」,雨天收傘,但如果風險真這麼高,外資銀行還敢投入嗎。

經濟部官員表示,公股銀行之前完全不想參與風電融資,經過跨部會溝通後,現在的態度稍微轉變成,「只要不是主辦行就好」,經濟部、財政部將持續與公股行庫溝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