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德統一後,東德相對低下的生產力與計劃經濟不敵西德的資本主義,東部地區出現大規模工廠倒閉、數百萬的失業,及保險與退休金制度的劇變。圍牆倒塌後至2015年,東德五聯邦州已流失超過230萬、約15%的人口,為該地區留下深遠的影響。
儘管2017年東德出生率有所上升,仍不足以消弭人口、尤其勞動力下滑的困境。預估在12年後,東德將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退休者。
迄今仍沒有大型企業總部在東德落腳。經濟的弱勢讓部分居民有二等公民之感,也將矛頭指向了政府組成——現任聯邦政府內,除總理梅克爾與家庭部長Giffey來自東德,其餘16個內閣部長皆為西德人。
「自德國統一,已經過了整整一代,但到處都仍是西德人做主。」德國之聲評論指出。
東德區域並非全無好消息。部分大城如德勒斯登、萊比錫、馬德堡仍極具吸引力,人口規模持續擴大,但其背後是更多不知名小村落的凋零。村內缺乏工作機會,沒商業設施,也無公共交通,連找上一個伴都無比困難。
去年,一個在柏林南方約兩小時車程的小鎮Alwine,以12萬歐元 (約新台幣432萬元)求售的新聞,刺痛著東德人。當地歷史悠久的燃煤工廠在兩德統一後倒閉,全村迄今僅剩15人與頹圮的屋舍。該鎮最終以14萬歐元 (約新台幣504萬元)拍出。
另一個令人憂慮的,是不滿情緒推升的右翼勢力與仇恨犯罪,尤其在德國2015年對難民打開大門之後。
聯邦年度報告指出,東德僅佔全德20%人口,卻囊括了超過一半的右翼仇外犯罪。令人記憶猶新的是8月底在東德第三大城Chemnitz、一名德國人遭兩名難民刺死後引發的一系列激烈的仇外示威抗爭;及在東德第一大城德勒斯登出現的右翼民粹組織Pegida (歐洲愛國者反西方伊斯蘭化)。
曾在公機關工作的Hannes認為,「不夠開放」是東德人相對「恐外」的主因。「具體的說,就是生活中太少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了,所以不知道該怎麼看待外國人、怎麼跟外國人相處。」
他以自己的家鄉萊比錫為例,因當地有知名的大學,外國學生在當地人口的比例較高。至今仍每週一在德勒斯登舉行示威的Pegida曾試圖把活動複製到萊比錫,但收不到迴響,不了了之。
「德國統一基本上大都是成功的故事,但的確有很大一部分的前共產東部地區民眾懷有不滿。」梅克爾上週末受訪時坦言。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眼裡,東德或許封閉、無新聞自由、物資有限、處處受到管制,買輛車要等十多年——但還是有不少東德人懷念過去的社會福利、充足的托兒所,尤其是在「人人皆勞動」的概念下產生的男女平權。
此外,因為「制度不自由」,反而讓人看到「身體的自由」。裸體文化在東德共產時期大量湧現,目前在東邊還有不少裸體海灘,反而是讓來自「自由社會」的西德人不太習慣。年輕一代的東德人不見得對於公眾裸體那般自在,但身上仍留著這個標籤。
最近一次的「東西德」話題就發生在上週末。我們夜宿德國東部、靠近波蘭的小鎮魏斯瓦塞爾 (Weißwasser)。當民宿主人Peter聽到Markus的出生地是柏林Buch,馬上親暱地說:「噢,你是Ossi (對東德人的暱稱。東方的德文是ost)。」
如果你們都是Ossi,感覺比較親切嗎?我問。
「當然了,因為我們都不是資本主義的朋友。」Markus説。
*作者為前經濟日報法務與兩岸記者、特派員。過去五年的生活主要往來首爾與柏林兩地。現與先生定居柏林,寫推理小說與社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