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真的比較固執嗎?
若我們把固執定義為不願意改變,而不願意改變背後又可以分為兩個原因:
一、因為已經太習慣原本的做法了,所以很難做出改變。
二、對於改變感到擔心,所以不願意做出改變。
針對第一個可能性,過去研究確實發現,老人在處理任務轉換上,跟年輕人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在研究中若要求老人看到一個英文單字的時候,有時候要判斷這個字是否為大小寫,有時候則要判斷這個字是否為子音,在行為層面上,老人相較於年輕人,並沒有更多的轉換成本。但是,老人有比較多的腦部區域會有活動,包含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額下迴上區(pars opercularis)、顳葉顳上迴(superior temporal gyrus)、以及後部和前部扣帶迴(the posterior and anterior cingulate)。這個結果顯示,老人為了要能夠做出改變,需要投入較多資源,也就是說,轉換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不過,研究發現,若比較一次只執行一個任務,或是需要在兩個任務間做轉換時,老人在行為層面上就會明顯比年輕人差,反映了老人的混合轉移(mixing switch)能力是比較差的。
另外,對老人來說,可能原本的行為都已經自動化了,所以不太耗費資源。若要改變,就等於不能夠用自動化的方式來做事情,他們自然沒有那麼高的意願。就像有些老人使用的機器已經有點故障了,但是因為他們已經找出怎麼使用的小訣竅,就寧願使用這部舊機器,而不願意換一個新的機器。
針對第二個可能性,就以對科技產品的使用當作例子。不僅是我們生活中的觀察,研究上也發現了,對於電子產品使用的焦慮感受,會預測老人是否有科技恐懼(technophobia)的狀況。technophobia 這個詞彙雖然還沒有被列入精神病理的診斷手冊中,但在研究上,已經廣泛被使用,在Google 學術搜尋系統上已經累計超過兩萬筆資料。
換個角度看待老人的固執
前面提過,老人在人際溝通間展現的固執,某種程度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維持自己的自主性。那麼,如果在跟老人溝通一些事情,像是希望他們可以接受治療的時候,就可以想想,該怎麼讓他們覺得我們在意的,是他們的健康能夠獲得保障,或許他們也就不會那麼固執。
另外,也要避免命令式的做法,而是要給予他們一個願景,像是可以讓他身體更健康;然後,告訴他們為了要實現那個願景,他們該做哪些事情,也比較能夠讓他們接受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