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之路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助力台灣廟宇文化復興

2024-11-15 14:45

? 人氣

前排左二戴黑框眼鏡者為和勝堂特助吳尚穎

前排左二戴黑框眼鏡者為和勝堂特助吳尚穎

信義房屋的社區一家計畫推出至今已滿20周年,只要有改變社區、讓地方更好的想法,不限主題、不分年齡,只要施作地點在台灣,就有機會獲得圓夢金,再加上沒有繁瑣的核銷程序,因而被許多社區組織譽為「社區的天使投資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和勝堂舉辦的王獻大典解謎實境現場
和勝堂舉辦的王獻大典解謎實境現場

關於這一點,從小在廟裡長大、和勝堂特助吳尚穎特別有感。「假如第一次申請沒有社區一家的支持,打下很好的底,就不會有第二次這麼瘋狂的計劃。」

位在全台宮廟密度最高的台南,和勝堂以每逢龍年舉辦王獻大典(王船祭典)、近百年不間斷而聞名。但現代廟宇經營不論大小,最關鍵的挑戰是,如何在舉辦科儀慶典時達成鄰里和諧,減少環保與噪音的爭議,同時又能持續傳承、擴大信眾基礎。

2012年是和勝堂轉型的契機。

在籌備王船祭的過程,吳尚穎結識了日後一起為廟宇打拼的重要夥伴、文史工作者周志明,兩人許下一個願望,希望有朝一日把王船祭的過程記錄下來出版。

周志明靈機一動,想到可以先從申請社區一家的計劃開始,藉由出版廟誌,遍訪廟裡耆老、社區居民。沒想到第一次提案就獲得社區一家楷模獎的肯定,在後續執行計畫過程中,訪談意外喚醒了廟宇與社區的深刻連結。老一輩們像接力般將回憶翻箱倒櫃,吳尚穎、周志明還在廟埕前辦放映會,與所有居民一起共享收集來的老照片。

初嘗成功經驗,第二次申請社區一家,換吳尚穎主導。他以「傳辰屬於我們的船承文化」為題,推出全台灣第一款涵蓋地方人文特色、環境導覽、信仰教育,以廟宇結合社區辦理的實境遊戲。為了讓擔任關主的耆老們弄懂到底怎麼玩,吳尚穎還特別帶大家到安平古堡去玩一次實境遊戲。

最近和勝堂辧捐血活動,讓吳尚穎感動的是,鄰近居民不僅沒有反對,還紛紛走出來幫忙,一起完成場佈。接下來,他和周志明要以「博物館」的定位,重新詮釋和勝堂的精采,像神像、文物、祭祠用品是「常設展」;小法、廟宇科儀就是「特展」。

「這一切要謝謝社區一家讓我們知道,廟宇的經營原來還有這條路!」吳尚穎說。

在台灣就能看見馬祖的迷人

鏡頭轉到桃園八德龍山寺,外觀是罕見的鮮紅色「封火山牆」,非常吸睛。

1970年代,大量馬祖人為了生計移居台灣本島,到各種工廠裡日以繼夜地工作。然而,他鄉畢竟不是故鄉,馬祖人為安頓漂蕩的心,等到錢存夠了,便把家鄉的神明一併請了過來。龍山寺遂成為台灣馬祖人的信仰中心,主祠五靈神、臨水夫人、白馬尊王和陳將軍等,後者更被孩子們暱稱為「陳爺爺」。

本業是設計師、劉詠心也是在廟裡長大的小孩。父親、表哥因為被神諭欽點為總幹事、抬轎及協助問事,她加入廟宇經營,也把研究人類學、博物館的表姐拉了進來。

桃園八德龍山寺以創新手法,行銷廟宇文化
桃園八德龍山寺以創新手法,行銷廟宇文化
桃園八德龍山寺的周邊主題商品
桃園八德龍山寺的周邊主題商品

四個人發揮所長,投入業餘時間,以「龍山好王(ㄨㄢˊ)」為主題,開始行銷宣傳八德龍山寺的特色。就像劉詠心和表姐合作,用細緻且趣味的圖文,在社群媒體每周記錄四方信眾的問事過程,吸引不少對廟宇問事、馬祖文化的年輕人和研究團隊來訪。

回想起去年首次申請社區一家計劃,劉詠心本來有點擔心,「會不會怪力亂神?」因為信仰是很個人的事,而且八德龍山寺祭拜的並非台灣耳熟能詳的神明。

「沒想到評審們覺得很好玩,而且還可以連結到社區,」劉詠心表示,今年冬至,他們即將復刻馬祖傳統敦親睦鄰、敬老尊賢的「捧點心」文化,除了讓參加者透過展覽、製作傳統甜點龜桃了解起源,也可以實際用竹籃裝盛米食、平安蛋,與社區居民互動分享。

加上社區一家的計劃審核過關即撥7成經費,這讓劉詠心和表哥、表姐能更無後顧之憂地發揮,實踐「陳爺爺」留給他們的叮嚀,「用創新的方式傳承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