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3:不要幫別人斷捨離
剛開始整理衣櫃與家中物品時,家人與朋友們對於我的行動充滿好奇,時不時就來查看進度,並詢問怎麼捨得減少這麼多物品,還有減物的判定標準是什麼?於是,我開始與身邊的人分享心得,並且偷偷期待著更多人跟我一起踏上減物的旅程。
然而,故事完全沒有按照我的預想發展,中間我也曾經想要勸說,看看有沒有可能改變旁人的想法,漸漸的我發現,簡單生活這個話題,在與人溝通時變得帶有壓力,尤其是惜物的父母, 常常只要我開了頭,對話就往不歡而散的方向發展。
可能我的起心動念是好意,但不管是企圖改變身邊的人,甚至直接丟棄別人的物品,這類行為往往會侵犯對方的自主權,就像在我們練習簡單生活的路上,有個人一直在身邊碎唸這樣好浪費,或說出:「誰叫你當初要買這麼多東西,現在又後悔要丟掉!」反而忽視了當下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我想自己也會因為不被理解而感到不快,進而產生爭執跟誤解。
所以,不論多好的初衷,如果一味強加自己的想法到別人身上, 結果通常不會太好,僅僅造成他人的心理負擔罷了。
體會4:捨不得丟就不要丟
「如果想清理東西,卻一直浮現捨不得的想法該怎麼辦?」
不論私底下或經營社群,這是我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雖然聽起來像廢話,但碰到這種情況時,我總是會告訴對方:「捨不得就千萬別丟!」
每次我這樣回答時,朋友的臉上總會露出複雜表情,看起來像一邊歡呼:「哇!真的可以不用丟耶!」一邊又混合著疑惑:「妳不是說減物能讓生活感覺更自由嗎?」丟與不丟變成兩難。
如果對於一個物品還有感情,或是還沒辦法決定去留之前,先不要急著丟棄,可以在家裡找一個角落,或是幫自己找一個暫放箱,好好把這些東西收起來,等到有一天覺得自己準備好了, 再來判斷這些東西的去留,才能減少後悔的情況發生。
體會5:不要輕易斷捨離友誼
相信在各種社群媒體的助攻下,我們每天多少都會花些時間瀏覽朋友或網紅的生活,明知道社群上展示的生活並非百分百真實,看久了卻還是會不自覺產生比較的心態。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自己心情或是狀態不好時,特別容易被激怒,看什麼都不順眼。可能是朋友的一句話,或是一篇不認同的貼文,越看越覺得心裡不舒服,進而想遠離這些焦慮因子,如果剛好這陣子想做社交斷捨離,可能就會一不小心刪掉那些其實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人。
這時候,不妨先放下手機,找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起身走走, 轉換一下注意力,不要讓自己陷在煩躁的情緒中。若是沒辦法不去看,也可以試著先刪掉這些App,讓自己暫時無法登入, 而不是直接刪掉聯絡人。
沉澱一段時間後,如果某些身邊人的貼文,仍然讓自己感受特別不舒服,再來考慮是否需要減少與這些朋友的交往互動。畢竟到一個年紀之後,越難交到知心好友,如果因為自己一時的煩躁與衝動,日後還要經歷後悔或努力修補關係,反而得不償失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我的簡單生活練習:從衣櫃到心靈的斷捨離,擁有八十分就好的美好生活》(原標題:斷捨離教會我的五件事)不要的充電線、電源線怎麼處理?7-11、全家可以回收嗎?環保局公布正確解答,不怕丟錯被罰錢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