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高雄牙醫診所院長來台北一敘,大約40幾還不到50歲。原本以為他到台北是為了要開醫學研討會之類的,只是順便找空檔相約。沒想到是特地上來見一位朋友以及來看我。
這位牙醫師個性樸實,講話也完全沒架子,打扮上也看不出是位醫師,皮膚算黝黑,個子不高。
約在南港高鐵裡面的百貨公司,隨意找了個咖啡廳就坐下聊天,沒什麼目的性,就是相見歡,他一見面就說:「難怪畢大每次來高雄都會說好熱,看你穿一堆,在那邊脫,台北真的比高雄冷很多,我難得穿這麼多。」
他也分享這幾年上課後有什麼進步之類,這位牙醫師本來是中部人,自小家裡原本還算不錯,父親開了間小工廠,他也總以為以後會接班,當個小開過日子,怎知道後來產業外移,客戶都跑去中國,家裡很快就家道中落,更慘的是之前賺到的錢,都套在台股12682那波高點。
麵攤小弟苦讀翻身成醫師,不到50歲就財富自由
當時他來信是這麼寫的:「中年失業的父母,為了糊口飯,只能開個小麵攤。而我也從工廠小開,變成麵攤小弟,放學要去幫忙做外場,收盤子洗碗,那年我十二歲,剛上國中,心裡充滿了自卑,同學也常以此來嘲笑我。當時我若想翻身,只能靠讀書這條路,而變現最好方式就是當醫生。難度高但收益明確,儘管這並非我興趣,也只能吞了。不過我除了自己努力外,有更多的運氣成分。因為背景是1990年代,若換成貧富差距更大的2020年,升學是軍備競賽,再重來一次應該也沒把握。」
在昨天的聚會,也好奇問了一下,他跟太太都醫師的話,開什麼車?
他平淡說著高雄地大,總是要開車,他開很常見的Toyota RAV4。45歲就坐擁3間北部房!食品廠採購辭職開Uber,靠4大理財心法累積財富攢下好幾桶金更多文章
由於算熟,所以我打趣問:「您也太簡樸了,很多醫師由於補償效應,都會想要過更好的生活,畢竟以前太辛苦唸書都沒玩到,買各種奢侈品是正常不過的事,您怎麼會只開Toyota,雖然我也覺得這台蠻好開的。」
這位牙醫師依舊平緩語氣說:「就對車沒什麼興趣,開車對我來說就是通勤交通工具,從家裡開到診所,下班再從診所開回家,如此而已。可能以前被人家看不起也習慣了,所以沒當這一回事,不過以前我也常被我太太那群醫師朋友噹幾句,覺得我生活實在太省,甚至有點窮酸,但事隔這麼多年過去,反而說我才是對的,懂了家庭理財的財商之後,發現畢大多年來傳達很多價值觀跟理財觀,似乎跟我多年前做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還跟我說聲抱歉,因為當執業收入偶爾降低時,他們會心情緊張,關鍵就是各項開銷太大,很難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