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茶好,是因為特殊的風土水文。陸羽《茶經》提及上茶生爛石,因為樹齡越老,茶樹的根就越能穿越地層深處,在地層中吸收各種礦物質,在茶裡便會出現精彩的風格與複雜度。
最早接觸閩茶是在我的外公家,當時外公是地方上的中醫,有授武又交遊甚廣,父親與母親很喜歡到外公診所裡泡茶,每次都會對茶的香味、餘甘讚不絕口。
我記得外公家分前後兩段,前段是他的診所,偌大廳堂左側是整牆的木製藥櫃,藥櫃末端對角有一張他為人把脈的大辦公桌、一張側桌。
外公幫人看病的過程很有趣,看診號脈後有時便會閉目靜思、或舉起茶杯含一口茶稍定片刻,也不知道他是在想藥方還是在品茶,然後他便會不疾不徐地娓娓道來所需方劑與注意事項;在旁側桌的老師桌上文房四寶俱齊,便隨著外公的口述龍飛鳳舞疾筆寫下三段數排的藥方,然後喚病人取方、到藥櫃讓櫃台上的師傅們抓藥。在下位患者坐上前,外公會再舉杯啄喝一口,含茶微笑。
功夫茶神奇的味道
躲在桌下、時常倚著外公的我,常看著這似流水線的處理與外公喝茶後詭異多元的表情看到發呆,總想是什麼樣的飲料有如此魅力?一次好不容易有了機會看外公新泡一壺茶,便湊貼著吵著要喝茶,等了水沸浸茶分杯而出後,一股帶有茶木質的花果香便隨著團煙捲髯而散。
記憶中那茶一眼望去黝黑、沉重、表層泛著豬肝紅黃光,外公用的杯子不大,標準的潮州盞,一小杯恰恰適合我用六指箝夾,箝夾是因為杯子燙,願意慢慢聞香是因為茶水燙到還不能飲。
待水皮涼了、不燙了,我大啄一口一一含著!豈知那茶竟是苦濃帶酸,與我心目中能將外公嚴肅表情放緩柔軟的神奇飲料一點都無關!嚥下後苦味仍強,舌中到舌後根的苦味久久不散,帶著失望與眼角半滴淚的我只好靜靜趴在爸爸腿上看他們談笑風生地說著近況、一杯又一杯地喝著那神奇的飲料。
自從做了食品與酒,心中對於那茶的滋味仍難復刻,經常看到茶店便入,看到老茶店便喝;終於在數不清多少次喝一口茶、說「謝謝、再看看」的對話中,讓我遇上了類似的感動。
那是一間叫王有記的老茶行,祖輩來自安溪堯陽,因為兩岸戰事,來台灣製茶的師傅回不去,便在地深耕。這一杯茶一回首對我已三十餘載,一口飲下是濃郁的香,似花、似桂、似桃,它是茶,杯底的茶韻帶著微微的礦石巖韻、濃稠的厚火枝幹香氣慢慢變涼、成了水蜜桃、酸枝、最後轉為焦糖與貼杯底的一圈褐漬。而那茶便是用歪尾桃做的鐵觀音王。
閩南大地風土佳
武夷山的茶好,是因為特殊的風土水文。在地理環境上,武夷山是生物學上古北區與東洋區的生態重疊區,也是植物學上泛北極區與熱帶區重疊過度氣候帶,如此的氣候對武夷山的岩石產生了嚴苛的風化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