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今年國中會考,考生英數兩科成績屬於「待加強」的約占全體的三分之一,部分偏遠弱勢學校,還接近二分之一都是「待加強」。教育部認為這些「英數待加強」的學生到高中職後,實施「補救教學」多少可以亡羊補牢。老師們、家長們,你相信嗎?有人質疑這是否代表「補救教學」失敗?筆者任教於原高市的郊區國中,兼處室主任,前學年擔任過學校的補救教學老師,我不得不說---補救教學執行上落漆,政策理想與教育現場有明顯落差。
近期的今周刊(6月第一周)封面主題曾論述19個「假面台灣」現象,其中教育部分著墨在失序的高教博士生問題。但,國中階段也不遑多讓。許多承辦相關評鑑的基層老師,絞盡腦汁「製作或編造」出一堆的豐碩成果資料,以期書面資料都能符合評鑑的指標,但自己卻累得忙得沒辦法好好備課教學,變成「準備業務資料為主,教學為輔」,完全呼應了合黃達夫院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看法----「替任何事情設定固定的指標,正是台灣虛假文化的源頭,因為有了標準答案,所有人想的就只是是如何迎合這個答案,而忘了做這件事的目的,作假的情況自然層出不窮」。
舉一例說明,教育局或教育部訪視(督導)學校辦理「補救教學」時,評鑑訪視的指標可謂刀刀入骨般詳細,但學校仍要在資料上做足面子給訪視委員看,但裡子呢?卻造成『教』師和『學』生設法努力『補』齊訪視指標的書面資料,修飾了落漆與落差的實況,以挽『救』學校形象,姑且稱之為『補救教學的另解』。而且,部分弱勢學生也被教會要講訪視委員想聽到的話。提醒教育部,不要天真地以各縣市政府推薦的績優學校呈現的資料「豐富且感人」,來論定『補救教學』成功。
前陣子各報報導今年國三生成績未達標準而無法畢業的恐破4萬人,筆者不得不再說:這已是各校辦理『補考通過,程度依舊』的補考措施後,才有的『佳績』。國三生的真實能力其實更慘,學校如果沒有先發給學生「少量選擇題庫」、補考時「考題答案不改」,或「交報告當補考」,那麼「破6萬無法畢業」絕非危言聳聽。
我相信很多基層老師及兼組長或主任的,都期望教育相關人員(上從教育部,中到各縣市教育局處,下至各校行政主管等)誠實面對問題,不再以各種評鑑資料的豐富完美而自欺欺人,勇敢承認有一堆學生成績已救不回來了,這是教育的「有限性」,但不是缺失。
另外筆者也懇請一些有機會應聘或承接教育部各專案評鑑的專家學者們,在編寫融入教育理想性的評鑑指標時,更先要貼近人性考慮現實面,拿掉陳義過高的指標。因為您們能從源頭掀開偽道學的虛假,基層老師才不會成為假面文化的共犯,而國家有限的經費,才不會虛擲在官樣的文章和各種偽善失焦的計畫。基層老師才不會浪費時間編製一堆資料,而無心力良心備課教學。更可悲的,因為這些虛而不實的資料矇蔽施政者的雙眼,更讓一些學校優秀老師對兼任行政一事視為畏途敬而遠之,這豈是教育之福?
*作者為國中老師/台師大教育78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