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不缺故事,只缺聽故事的人
臺北車站與萬華一帶均是臺北街友的聚集地,永綏街的騎樓即是他們往來兩地的中繼站。由於天色過晚或身子疲憊,街友有時便在永綏街的騎樓下落腳歇息。聽卜派的解說,我試著想像當時的景象:夜幕降臨後,一群男女於此或躺或坐,有人嗚咽,有人發出鼾聲,有人對話筒彼端的女兒道晚安,有人正奮筆疾書地為自己立傳,有人祈禱著隔天的面試能夠順利。試想,一座騎樓即受納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面孔與故事,更何況一座城市?臺北容納了萬千的面孔,它從來不缺故事,缺的是傾聽故事的人。
容易為匆匆行人所錯過的街邊畫攤,則展示了藝術家對於生活方式的抉擇。途中,我們巧遇了卜派的藝術家朋友張澄豐先生。卜派拉著張大哥的手,熱情地說,「張大師」的畫藝精湛,有興趣的話,日後可以拜訪他的畫攤。可惜那時張大哥並未營業,所以我們後來途經畫攤,也只看見被鍊在路旁的置物櫃和座椅。無緣賞畫,只得先拍下那手寫在櫃子上的營業時間與聯絡電話,改日再來拜訪。經營畫攤對張大哥而言,可能是實踐理想的浪漫之舉,也或許只是他出於求生本能的奮力一搏;不論如何,張澄豐大哥均為自己的人生作出了真實的選擇。生活中要作的決定實在太多,難免失手亂蹄,但我們不求毫髮無傷,只求每一項抉擇都忠於自己,無悔而行。
有限時間裡,要告訴你最多故事
導覽最後停在臺灣博物館前,卜派向聽眾鞠躬致意,我們則以掌聲回報。謙和的他不僅請聽眾盡量提出建議而不必顧及他的感受,還說自己導覽得不好,請大家多多包涵。我想每位聽眾都確實感受到卜派的認真與用心:他把老照片放大列印,還將街道的歷代名稱手寫在PP板上,只為使我們一目瞭然,更容易掌握導覽內容。卜派處處為聽眾設想;他非常努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告訴我們這座城市、以及他自己的故事。
英國評論家John Berger曾說:「storytelling does not begin with inventing, it begins with listening」。你有沒有試圖想像過,淪落街頭的背後究竟有哪些故事呢?成為街友,或許是迫於無奈,也有可能出於自願;不論如何,每一位街友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故事,只要我們願意傾聽,便有機會發掘出更多的故事。我想也唯有如此,我們方能認識街友走上流落之路的成因背景,繼而思索到底有什麼社會結構問題需要被討論並導正。不過,要成為一名傾聽者,有時候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從頭學習,勇於嘗試。讓我們懷抱一顆空蕩蕩的心去細聽各種疾呼和耳語;讓我們在紛亂的時局中,聽見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