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即將展開,各種嶄新的醫療科技應用,其實都在不斷解決相同的醫學難題,而外科手術的「定位」便是其中之一。
對於許多身懷癌症的病人而言,其中一項煎熬便是動了手術切除癌細胞,但卻沒有完整切除掉、以致後續癌細胞繼續擴散、復發。而其中一個會導致腫瘤無法完整切除的原因,便是手術中的「定位」準確度。
腦部是軟的,手術途中座標改變了怎麼辦?
進入任何手術之中,「位置精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以腦瘤為例,在進行手術前,進行核磁共振攝影(MRI)進行病變部位的定位,確認需要切除的座標,這是準確切除患部必經的過程;不過,手術前定位清楚了,就真的能準確切除嗎?
「在做腦部手術時,腦部是軟的,所以開刀到一半的時候腦部會偏移,原來的座標就不準了。」林口長庚神經外科魏國珍教授表示,「依據傳統的作法,在手術中有時很難透過顯微鏡和肉眼分清楚正常細胞和腫瘤的邊界;外科醫師有時會顧忌拿掉正常的部位,會切除得比較保守,成功切除的比例就會偏低了。」
考量到定位的重要性,「術中MRI」就成為醫療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了:既然開刀到一半腦部會偏移、座標會失準,那麼在手術的過程中再次進行MRI、重新定位,就可以及時找到病變的位置,精準切除患部。林口長庚醫院的腦神經外科便具備這樣的環境,當患部邊界不容易判斷時,便可以在手術過程中運用MRI來再次定位。
林口長庚具備了術中MRI的環境已有多時,但接下來仍在規劃更完備的手術房。魏教授表示,「現在的作法是,在手術中可以移動病患10公尺左右的距離去照射MRI,而在未來我們會引進『懸吊式』的MRI,讓病患可以直接在原來的位置上進行,不必移動。」
X光難以導引的頸椎手術 用3D列印精準定位
在手術上,無法精準定位所帶來的困擾,也不單是腦部而已,在脊椎或頸椎植入骨釘也是重要的例子。
國泰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張志儒表示,「過去要從頸椎後方植入骨釘非常危險,旁邊有血管、神經……等其他組織,用術中X光機只能給我們二維的影像,因此準確度低、手術時間很長,成敗有很大程度取決於醫師的經驗。」
國泰醫院在引進影像導航系統已有一段時間,可以提供三維的影像,不過在頸椎部位還是有所限制;因此,國泰和成功大學合作,運用「3D列印」來解決了定位的問題。
「在手術前,我們先利用病人的電腦斷層資料,製作出3D列印的脊椎模型以及鑽孔導引件,把希望植入的骨釘的長短、深度、位置…都先確定下來,因此可以在病患的頸椎骨上,可以很準確的打入骨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