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技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當我們談著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無人車、物聯網、生物辨識、5G及區塊鏈的同時,不夠時尚流行的健康醫療議題,彷彿是醫療人員與年長者的專利,通常不受一般消費者青睞。在知識經濟取勝的時代裡,忽略醫療資訊,成為另類文盲,例如好萊塢明星安潔莉納·裘莉為預防乳癌而切除雙乳,媒體大肆報導“裘莉”,才讓精準醫療及基因檢測的技術,順道被廣而周知。
既然「自己的健康自己顧」,那起身了解最新醫療科技,便是第一要務。資誠全球聯盟(PwC Global Network)用「不再是科幻小說」來形容AI與機器人對醫療保健生態系的影響。例如AI已被用於檢驗更早期癌症且更準確;更快的解讀大量健康數據,幫助臨床判斷或診斷;機器人應用也從手術台走到了物理治療、慢性病治療及長照虛擬護士的應用。
把「醫療科技」拉近一點,一窺在台灣最夯AI與機器人應用
遙想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個人數位助理)問世的時候,人們還無法想像掌上型電腦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直到PDA成為行動電話的功能之一,演變成各式各樣的生產力應用程式(APP)之時,我們才能說得明白。或許未來的醫療科技,再次令我們懵懵懂懂,那不如把「科技」拉近一點,讓我們來一探究竟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最夯的醫療科技應用。
以機器手臂為例,過去醫師總需要搭配內視鏡一起操作,而現在已經可以透過追蹤及影像感應系統,去追蹤執刀醫師雙手操作的位置,讓內視鏡直接跟著移動,讓醫師的雙手專注操作機械手臂,不須分心控制內視鏡,也能因此縮小手術傷口。
AI技術的突破,人身上最重要的五種接受器──眼、耳、鼻、舌、身,都可以透過智慧裝置感測,例如工研院開發的電子鼻,從受試者呼出的氣體中,是否含有較多的硫化物、胺類和短鏈脂肪酸,就可判別尿毒症、肝硬化、肺炎、肺結核四種疾病。
2018醫療科技展,以出生到終老為主軸,讓醫療更貼近生活!
AI與機器人並不能取代醫師,但科技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及醫師更快、更即時的了解身體狀況,或作出診斷。AI將使診斷更精準,提高確診率並降低錯誤;也可能改變目前標準化的藥物(錠),做到客製化的「精準醫療」。許多令國際驚豔的發明或技術,總被問到「這來自哪裡」-來自我們這個蕞爾小島,台灣。
即將在年底登場的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就是一個可以讓民眾更認識台灣醫療科技應用的最佳機會,這次以貼近你我的「醫院」為展覽主題,從全人醫療照護需求出發,串連電子通訊、生技製藥、創新醫材、精密機械、精準醫療及健康照護等面向,展場中更集結台灣近100個專利技術,等著民眾前往探訪!
(台灣醫療科技展.特別企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