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你知道我們去歐洲使用的申根國免簽的「申根(Schengen)」是一個在盧森堡東南邊的一個只住著約250人的小鎮嗎?
當時的歐盟創始會員國為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法國,西德,而選擇在盧森堡的申根簽訂公約是因為此地為法國,西德及盧森堡由一條河所分割的共同邊界,當時是在一條船上航行於河上簽約,以表示邊界的消融。
這麼小的一個國家,竟聚集了來自世界上多數的財富;因為聚集的財富,也成為了人們趨之若鶩的一個地方;在這樣一個人種混雜,多語交互的地方,一個國家的社會政策體系必更加敏感。盧森堡因著地小人少造成政策彈性的「優勢」吸引了錢和人,但也因著這兩者的進駐,必開始面對如今世界所致力在各領域上「公平」的趨勢,不論是貧富差距,或是各種人權上的平等,盧森堡該怎麼選擇將來想成為什麼樣子?
反觀台灣也曾經是所有外資進駐的熱點,這是在當時相對廉價的勞工及各項優惠的政策的複雜交織下所形成的結果,而今因著世界整個脈動的轉變,讓這些條件也漸漸地被其他地域取代。一個國家的政策正最直接反應當今的我們如何看待自身,我以為這之中沒有所謂的真正優劣,只有適合與否。而現在的我們就站在一個重新定義自己的時刻,從前為了跨越地理上的邊界向外看見更多的世界,轉變至今彼此的距離越來越小,我們怎麼在邊界越發消融的時代,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我以為才是現在真正的挑戰。
*作者為自由跨域藝術工作者/攝影師 ,著有《中亞,聽見邊境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