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真偉大!候選人頻打「媽媽牌」,他精闢解析:為何媽媽總是成為「選戰關鍵」之一

2018-11-21 17:31

? 人氣

公投意見發表會吳少喬發言(圖/想想論壇)
公投意見發表會吳少喬發言(圖/想想論壇)

對於同性婚姻,反同團體不斷說,那會讓「爸爸、媽媽不見了」,一定需要「一夫一妻」才能創造幸福的家庭。卻忽略了,在這個不穩定的年代中,讓人流離失所的,並不是同志教育,而是土地徵收。造成家破人亡的,並不是同性婚姻,而是低薪過勞。不論同性戀、異性戀,還是其他,「當個媽媽」早就已經不是一帆風順的終點;而是透過家人間的互相扶持、互相依賴,在這個不確定年代底下設法「走下去」的起點;更是在照顧與互動之間,讓人得以回答「我是誰」的錨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公共性與抵抗的媽媽

由上,我們可以看到,「媽媽」成為了鞏固或是獲得政治權力的手段;卻也是人們在當代尋找出路的自我實踐。然而,除了這兩個面向,「媽媽」在這次選舉中卻也承載了公共性的想像,那就是這次投入21名縣市議員候選人的「歐巴桑聯盟:政治生活小民進擊」(link is external)。「歐巴桑」這個親切的、生活的稱呼,在此成為個人把自己連接到社會的基礎。

歐巴桑聯盟的臉書大頭貼照片。(圖/想想論壇)
歐巴桑聯盟的臉書大頭貼照片。(圖/想想論壇)

歐巴桑標舉的六大政見包括兒童人權、親子友善、環境正義、性別平權、小民參政、勞工權益。稍微一看,就可以發現這些都是在養育小孩過程中必然得面對的題目。我自己遇過的一些媽媽就提到,生小孩之前隨便亂吃、買外食都沒有關係。有了小孩之後,才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吃得安心」的問題。隨著小孩一瞑大一寸的成長,照顧者無可避免的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會對小孩產生影響。

在這個看起來越來越自由的社會中,「個人選擇」似乎成為不可質疑的前提。甚至連反同團體都開始荒謬地主張,「請尊重我反同的選擇」。然而,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存在「先驗的個人」。一個完全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只會導向「所有人之間的戰爭」(a war of all against all)。個人選擇始終必須要和「選擇對他人產生的後果」一起考量,這才是「倫理」真正的意涵: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共同生活在這個社會,也意識到彼此的選擇都會互相產生影響。我認為,歐巴桑的實踐,就是從照顧中生產出倫理關懷,在教養小孩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對小孩的影響,也延伸到對不特定他人的關懷。

這個「對不特定他人」的關懷,則代表歐巴桑們發現,自己遇到的問題並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不論是空汙、食安、托育系統、親子友善的公共空間、另一半的勞動條件或是拋棄性塑膠的汙染......都是集體的問題,而需要集體解決。歐巴桑從家裡走出來,在彼此的相遇中生產出公共想像。歐巴桑們一方面發現自己是受到權力宰制的客體,另一方面又在與其他歐巴桑的不斷互動中,維持自己是能動的主體的想像。「媽媽」在此成為了創造彼此更好生活的出發點。

「媽媽」的形象在選舉中,就像我們對「媽媽」的印象一樣,雖然不正面出現,卻又無所不在。而這些錯綜複雜的、各有面貌的「媽媽」,也再一次讓我們看到,親屬關係的想像如何成為「非正式的政治」,對真正的「政治」產生影響。

作者介紹|畢慕瑜

人類學學徒,在泥巴裡仰望海面

原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選舉中的媽媽:政治攻防、個人存有與公共想像)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