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20公斤的鏢叉,用生命跟大魚搏鬥─即將消失的傳統捕魚技法

2015-09-07 15:13

? 人氣

與海浪、旗魚搏鬥的驚險場景,不僅畫面令人讚嘆,更是一場人與魚的對決。(圖/行人文化實驗室提供,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洪曉敏授權)

與海浪、旗魚搏鬥的驚險場景,不僅畫面令人讚嘆,更是一場人與魚的對決。(圖/行人文化實驗室提供,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洪曉敏授權)

台東縣成功鎮位為台灣東北方,東濱太平洋,西臨海岸山脈,因板塊推擠作用影響而形成了細長的地形。早期是阿美族聚落,天然的港灣優勢條件,日治時期於此建港,稱為新港。後期為了紀念先人鄭成功,而更名為「成功」。黑潮暖流經台灣東部,而為此地帶來了豐沛的魚量。其中每年九至十二月旗魚過境,更是成功鎮重要的魚穫來源。當地漁人拿鏢叉捕旗魚的傳統鏢旗魚技法,相傳由日本傳入,日治時期日人於小琉球使用鏢技,不願傳授台灣人,而透過小琉球漁人偷偷學習,爾後才輾轉傳入成功鎮。漁人手持著二十公斤的鏢叉,與海浪、旗魚搏鬥的驚險場景,不僅畫面令人讚嘆,更是一場人與魚的對決。

漁人的記憶 台東成功.鏢旗魚

相傳日治時期傳入台灣 | 台東成功鎮 東北季風 |10月至11月 旗魚 (圖/行人文化實驗室)
相傳日治時期傳入台灣 | 台東成功鎮 東北季風 |10月至11月 旗魚 (圖/行人文化實驗室)

「啊 在那裡!」看魚手扯破喉嚨的音量劃破地平線,空氣像一下子被抽乾了似的,正在駕船的陳永福立刻以「螃蟹步」的姿勢三步併兩步快速衝到船頭,突出船身約二公尺的鏢旗魚台,他右手拿起重達二十公斤的「三叉仔」,雙腳迅速穿入固定在向前傾斜四十五度的鏢台腳籠就定位,副鏢手隨後跟上,這三個人時而舉起右手揮動,下一秒又換左手,此起彼落,像三架飛機的雙翼,全神貫注瞄準著海面,尋找著海面上突起的鰭,鰭的下方,是游速可達一百公里,有「海上獵豹」之稱的旗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海面濺起白色的浪花,一條白色的繩子把船與海面連接了起來,船上的繩子快速地一圈圈減少,漁民們耐心地等著繩子減少的速度變慢,一邊用手拉住繩子,感受旗魚的力道,然後慢慢收,等到與鏢頭相連的鏢篙出現,就看到旗魚了。鏢到的旗魚通常重達一百公斤以上,只靠著船上的人力拉上船,是很吃力的工作。

前十年都在暈船的「斷指船長」

黑潮暖流經台灣東部,而為此地帶來了豐沛的魚量。(圖/行人文化實驗室)
黑潮暖流經台灣東部,而為此地帶來了豐沛的魚量。(圖/行人文化實驗室)

陳永福是這艘「龍漁發號」的船長,也是俗稱「頭手」的正鏢手,人稱「斷指船長」。民國七十七年,那年陳永福三十二歲,那次出海,他鏢到一尾七十幾公斤的小白鯊,當下船員們都在忙,他眼看魚不動了,就拿一隻鐵鉤,從魚眼扎下去,沒想到魚被驚醒,猛的打轉,他的手指頭被鐵鈎和軟鈎夾住來不及抽開,就斷掉了。當時東部沒有大醫院,還被送去高雄醫治。

他右手的大拇指因此斷了一截,除了留下與大海搏鬥的證明,陳永福暈船暈了十年,卻還能夠硬吃下討海這口飯,不得不讓人由衷感到佩服。

「從跟父親學捕魚開始,我就暈船暈得很嚴重,人家說多行船就會好,我卻暈了十幾年,上船只能喝水,因為吃飯就會想吐;雖然很痛苦,可是我要自己忍耐下來,因為我有八個兄弟姐妹,我是男生裡排行最長的,家境不好,我對讀書沒興趣,本來想做山上的工作,學當泥水師傅,但是沒有熟人介紹,對方不願意教我;我沒有辦法,只好做這種比較辛苦的工作。我跟書沒有緣啦,一定要抓魚。那時候捕魚,如果勤勞一點,收入也是不錯的。自己有艘船,勤奮一點,一個月有時能賺幾十萬。吃人家頭路,了不起一個月五、六萬,有時候捕魚的收入就是人家好幾個月的薪水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