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內﹐二十多萬名英人簽署國會請願﹐要求保守黨政府立刻接收尋求庇護者。上千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公民登記成為義工﹐要幫助敘利亞尋求庇護者安頓歐洲﹐並游說英國的各地方政府接收尋求庇護者。在大眾紛紛指責政府的龐大社會壓力下﹐保守黨政府不得不稍向人道主義的呼聲做退讓﹐卡梅倫終於被迫表態﹐說「英國應該做的更多」﹐數日後在國會宣佈「英國將在五年內接收兩萬名敘利亞難民」(這對保守黨來說是破天荒﹐但和德國﹐甚至法國相比都相距太遠)。民意的力量扭轉了卡梅倫的堅決反移民言論﹐在媒體鏡頭前﹐他也得對敘利亞男孩艾蘭克地的死亡表示同情﹐雖然在艾蘭克地死亡的前一天他才剛再發表了一番“英國拒絕接收難民”的言論﹐如今在閃光燈下他做作的模樣頗為難看。
英國民意的看似轉向﹐部份與德國對待敘利亞庇護尋求者的正面態度有關系。在慕尼黑(Munich)居住的德國記者克利思晉森(Christoph Giesen)告訴我﹐上週末﹐當一萬兩千多名敘利亞庇護尋求者到達慕尼黑車站時﹐他也和幾百名市民一樣﹐前往車站迎接他們。「一般市民都熱心地急于幫助敘利亞人﹐他們帶來好多好多衣物﹐食品... 多的都沒有地方存放了。他們的熱心有一部分原因是近來有越來越頻繁的新法西斯份子在德國各地襲擊移民和庇護尋求者的營區﹐幾乎每週都會聽到這種襲擊﹐而且新法西斯份子也在各地舉行反移民遊行﹐這是德國重大的社會辯論議題... 這些種族主義襲擊越多﹐就有越多的一般市民出來反對新法西斯﹐大家想要建立德國為一個歡迎外來人的國家。」晉森先生表示﹐德國對敘利亞人的敞開雙臂﹐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德國急需外來勞動力﹐且敘利亞庇護尋求者之中很多人是具高等教育的人士﹐是德國需要的未來技術勞力。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媒體﹐包括右翼媒體﹐都異口同聲地歡迎敘利亞庇護尋求者。德國的輿論間接地影響到了英國民意。
在英國民意壓力下﹐有些地方政府這兩周已開始規劃提供尋求庇護者住宿。比如格拉斯哥地方政府﹐已同意為五十到六十名敘利亞移民提供住宿﹔愛丁堡和伯明翰地方政府﹐以及倫敦的金思頓區政府﹐也已同意接收五十名敘利亞移民。另外有二十多個地方團體﹐也正在督促他們的地方政府採取同樣的措施。
同時﹐上萬民眾開始響應捐款活動﹐並加入支援卡萊(Calais)需求庇護者營區的物資需要。「拯救兒童」(Save the Children)慈善組織就已表示﹐過去幾天詢問參與支援的民眾人數大增﹐多數人的意願是要捐贈兒童衣物或食品。幾天的時間內﹐許多支援移民的慈善組織得到了平時無法想像的捐款和贈品。一般民眾似乎等不及要參與支援﹐各自成立小型的捐款活動﹐甚至在倫敦蘇豪區的一家酒吧裡﹐也在為卡萊的尋求庇護者籌款五千鎊﹐「讓他們能有一頓吃得下的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