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肯跟正宮分手的男人,還有女人死心踏地愛他?心理師用「餘光效應」解析這種心態

2018-12-19 12:03

? 人氣

她臉上露出慘敗的微笑,說:「為了這段感情,我已經變得不像原來的我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又何嘗不是認識了另一面的自己呢?

這天,她沒有和男人再聯絡。她打開久違的公事檔案,整理自己為了感情荒廢多時的工作,當心力有了一點轉移,她覺得自己不致於像先前那樣,痛苦得喘不過氣來。幾天過後,她工作更加上手,偶爾看到沒有響起的電話,發現男人也不再像之前那樣來電頻繁,她的心隱隱作痛,忽然發覺,原來兩人不是不能回到這樣的距離。

兩週後,她到男人家裡取回自己的私人物品,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祝福你們。」

她沒有寫「祝你們幸福」,因為這不是真心話。男人緊緊地擁抱了她,她哭了,知道這是分手的擁抱。

好姊妹回國之後,什麼事情都不知道,繼續幸福地窩在情人懷裡,露出甜美的笑容。他看她的眼神依然複雜,但她開始躲著他們,她說:「因為我沒有準備好要面對。」

我問她,「祝福你們」那張紙條,對她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她說,是一個被甩掉的女人,最後的報復。因為她在他心裡留下了最美的樣子。

她把那段感情的餘光,轉移到工作上,成了職場上的女強人。至今,單身。

【餘光效應】

寧願懷抱希望,來證明自己不會失去,也不願面對現實,從親密關係中找回自我的掌控力。

精神分析大師克萊恩說,當我們還是個小嬰兒時,面對內心焦慮,就已經懂得啟動幻想機制。比方說,因媽媽不在身邊而感到焦慮的小嬰兒,吸著自己的拇指,抱著心愛的貼身小熊,藉由這些過渡性的物品,假裝媽媽還在,沒有離開。

「餘光效應」延續著克萊恩的概念,探討親密關係中的成年人身上,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自我安慰狀態:一段關係明明已經逐漸崩解,我們卻幻想這些毀壞有一天可能會自動回復原狀,彷彿只要懷抱這樣的希望,就不用面對親密關係中不完美的現實,降低可能分離的焦慮。久而久之,卻可能讓人失去檢核現實的能力。

作者介紹|許皓宜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從2005年開始接觸精神分析理論,卻每年都對精神分析有不同的領悟。《情緒寄生》讓她回到一個心理學家「我」的視角,透過他人與自身的故事,更多的自我揭露,引導讀者更進一步地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原標題:餘光效應──希望仍在,所以情難了)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