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醫院裡,突然響起刺耳的鈴聲!大夜班護理人員迅速奔走至患者身旁,在關鍵時刻將幾無氣息的病患自鬼門關前拉回……
為何醫院在深夜也能第一時間發現異狀,迅速搶救患者呢?傳統透過人力照護,即便費盡心神也不可能24小時全程照看著病人;但如今智慧醫療時代來臨,雲端生理監測系統已能取代真人,24小時隨時把握病人的病情。
成大醫院便是跟上智慧醫療時代脈動的一員,除了建置「心肌梗塞患者」雲端生理監測系統外,又與成功大學跨領域合作研發智慧型離床偵測系統、上肢肩肘復健裝置以及人工智慧醫學應用,這些都在11月29日至12月2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的「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展出!
多面向導入科技、結合產業,打造以病人為中心的新技術與服務
成大醫院副院長沈孟儒表示,智慧醫療的目的在提升對病人的照顧,使醫療品質更好,並且利用智慧科技介入醫療降低醫護人員壓力。
要打造智慧醫療場域,首要的便是「人員訓練」,成大醫院從最需要警戒監測的心臟科病房做起,讓第一線醫護人員真實感受到智慧科技對工作帶來的助益做起,願意接受科技,由點到線再到面,發展智慧醫療。
「心肌梗塞患者」雲端生理監測系統,以罹患心肌梗塞後1週,剛從加護病房轉出者為對象,因可能尚未完全度過危險期,格外需要監測心律。貼身配戴的24小時監測系統輕巧、防水,外觀不易察覺,行動自如,沐浴也沒問題,測得的心電圖、心跳、呼吸、血壓與血氧、溫度、病人追蹤定位等都上傳到雲端,護理站的螢幕顯示外也推播到護理工作車、公務手機,測得的資訊也能與院內資訊系統結合。
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劉秉彥主任指出,如果沒有「心肌梗塞患者」雲端生理監測系統,「大夜事件」很可能成為憾事。
預防跌倒是第一線的重要課題 新工具的輔助功不可沒
依據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TPR) 2016年報告指出,醫院病人跌倒最常發生在凌晨時段時的上下床。跌倒可能延長住院天數、醫療費用增加,還會降低出院後活動力,更令人擔心的是併發症與後遺症。預防院內跌倒是第一線醫療人員的重要課題,而現今市售離床警報器誤判率高,反而加重醫護人員負擔。
神經科林宙晴醫師結合成功大學電機系、工設系組跨領域團隊,開發出「智慧型離床偵測系統」。利用紅外線、超音波、三軸加速計等多重感測技術,將設備架在病床欄杆及病床欄杆與床板間的缺口,在夜間等時段或針對不宜任意離床的病人開啟,判斷病人移動方向,一旦偵測到異常移動,除了及時在護理站螢幕亮燈警示外,系統也會發出國台語語音,提醒病人不要下床,等候護理師來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