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青觀點:航向波羅蜜之地──我從越南學這招

2015-09-28 05:50

? 人氣

今日越南。(取自視頻)

今日越南。(取自視頻)

對我來說,國際觀不只是出走,國際觀更重要的是回家。回不了家的國際觀,只能算是流浪觀或流亡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越南教我最寶貴的一課,是開啟我亞洲第二地的生命經驗,讓我重新思考身為亞洲人的憂歡與卑耀。世界上少有國家一口氣擁有三大洲的文化遺緒,走過中、法、美、俄的越南,是全球稻米、咖啡、茶葉、紡織品、鞋類、橡膠、腰果、胡椒等前幾大出口國,其中原油生產與出口更占其GDP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物產豐饒的背後,有著擊敗三大國的戰爭紀錄,百年內它讓法、美、中紛紛抽腿,從被國際化到家園重整的過程,越南付出了我們難以想像的沉重代價。

如今,人口即將往一億邁進的越南,全國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許多人出生越戰後,比起台灣的高齡化,他們的人口紅利雄厚,有高素質的數理教育,連北一女、建中前校長都親赴胡志明市丁善理紀念中學擔任教育總監,因此東南亞最大的──手機遊戲、社群媒體、家電用品等──市場就在越南,無怪乎台灣網路教父詹宏志也看好越南數位經濟體。近年來,東協中的越南是台灣外派工作的熱門首選之一,但二0一四年爆發排華衝突,台資企業遭受暴力攻擊陰影猶在,且越南的禽流感與登革熱時有所聞,國人赴越仍需留意相關情況。

(影音檔圖說:今日越南樣貌。攝影:Nguyễn Thế Dương。)

繼越南後,我來到美國,對當地亞裔生活頗感興趣,發現白人設計的制度下,無論升學就業,亞裔終歸擺脫不了要跟亞裔激烈競爭,我們背九九乘法,印度人可是背到九十九乘九十九咧。既然亞洲是我們的宿命,即便跑到新大陸仍得面對,那麼何不把目光拉回亞洲,想辦法走出新的路數?

台灣中小學生擁有越南血統超過八萬五千人(為新台灣之子第一),越配、越勞、越傭、越籍留學生逾二十五萬人,派駐越南的台商及眷屬十多萬人,換言之,目前台越關係人總數近五十萬人,差不多是整個南投縣的人口,裡頭蘊含著東亞「筷子經濟圈」的多項資源,實在值得我們好好運用。若再加上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緬甸等在台移民工,你沒發現台灣正吹起一股「在地國際化」的東南亞風嗎?

想進東協圈的,應從追逐低廉成本轉而服務當地新興消費力,東協同時也是台灣前進印度的跳板;欲造美麗島的,不妨善待身邊移民工,彰化的國小師生因台鐵售票系統沒有東南亞語而初心發想,網路上立刻募得四國翻譯的公益圖文...。

轉身東南亞,對外可盛,對內可濟。這條內服外用之路雖長,但沿途總不乏碩大香郁、可食可憩的波羅蜜(東南亞常見果樹,在梵語中有「到彼岸」之意)。

作者洪德青和她的新作《南向跫音》。(取自南向跫音臉書粉絲頁)
作者洪德青和她的新作《南向跫音》。(取自南向跫音臉書粉絲頁)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著有《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目前旅居美國馬里蘭州。本文為作者新作《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後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