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旅人對過去的自己訴說的書。每一篇也許是一個夜晚的床邊故事,也許是一次飯後的茶餘時光。未必會有開頭和結尾,是一章一章的經歷。喜歡讀很多很多書的旅人總是有太多想說的,而想說的是說不完的,於是透過幾段旅程做為引子,一邊回顧一邊追憶,讓想說的那些事,漸漸聯結成一塊。
其實原本的版本是更雜一些的,更多的主題交織在一起的,青年雖然喜歡閱讀越長越好的文章,但卻建議專注先講旅行吧。於是年長的室友丟回了一個題目:那幫我寫一篇序吧。可能還是又沒說出口的,是想問問看:這些旅行有趣嗎?會找到有共鳴的人嗎?
可是還是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呢?
不同於年長室友的之前的旅行散文。這一回,青年已經不再是這本書中一起旅行的主要角色了;走出了鏡位之外,存在於這字句建立的空間中看不見的另一端,發生在故事的前一段或後下一段,那些不一定有收錄在書中的。更多的時候,他轉化成一個第一手的讀者或聽眾,見到了這些故事還迷濛一片的形狀。有些故事他沒有聽過,有些故事他聽了數十遍。也有些時候,會在共同的屋子中看到一些旅行過後的痕跡,也許是一雙被磨平鞋底的鞋,也許是一罐花椒,一罐印度茶,也許是故事中那塊混紡的印度地毯。或是看到某個來自遙遠的地方的包裝印著看不懂的語言。
原來真的到了這些地方啊。
提姆波頓的電影《大智若魚》(Big Fish)中,主角的父親總是講一些奇幻的故事;主角從來都不太相信這些故事是真實存在的。但如果他父親的記憶裡面有這麼多不一定存在的故事,那這些真實的時間裡,他都去了哪裡,做了什麼呢?所有虛構的故事必然混雜了真實的記憶,眾多的經歷才有辦法堆疊出這些想像。而與虛幻交雜的故事可能代表了內心中的某種盼望。
什麼才是真實的呢?在青年登場的旅人的上上本書。那些旅程,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景色。卻可能有類似但不近相同的記憶,情節在轉折之際有微妙的不同。以為的情緒也跟回憶中的不一樣。也許翻出了照片,看到的又是另外的模樣,也許是比想像中更矮小的影子,也許是比記憶中更遼闊的山河。
什麼才是真實的呢?第一人稱的旅者身旁常常還有一起旅行的旅伴,跟許許多多的作者一樣,將這些暗示在文字中的另一側,隱隱約約;包含在「我們」之中,包含在「一行人」之中,一起看到了這些地方,低調又開心地一起出發。
而最終,永遠都在身邊的旅伴還是休息了,也許沒有誰可以永遠結伴同行,所有的旅行還是會回到獨自一人。那位年輕的室友也脫離了旅程,來到了地球的另一端,開始了另外的故事。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本書的他把介紹的任務就先擱著了,擱了許久,去面對他原本是旅行卻莫名定居在異鄉的混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