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4)10月,在泰國的一家日系汽車零件廠商發生了罷工的事件,生產線停工、員工吵著要談判,了解罷工的原因是「廁所岐視」。從2014年開始,公司實行了一個新的政策,把辦公室跟工廠裡的廁所分成日本人跟泰國人用的兩種。後來,泰國人看到泰國人用的廁所很髒,反觀日本人的廁所很乾淨,後來爆發了不滿。
後來談判上的討論,大家了解了這個政策的原因。本來廁所都是大家共用的,但是泰國人每次都把廁所弄的很髒,所以後來日本人自己討論的結果,決定把廁所分開。演變成「泰國用髒廁所」的原因,只是泰國人自己沒有保持乾淨,日本人比較注重衛生,如此而已,並沒有特別的岐視。
這是一個針對不同的人,實行不一樣人事制度的例子。其他還有像是男性/女性的差別化、資淺/資深的差別化。日本企業常有自己討論出來的「自以為合理」的制度,套用在員工身上,是讓大家垢病的一點。大家比較期待的方式是,以上面泰國工廠的例子來說,最後泰國人的建議是,應該要一起討論,「大家」一起看怎麼保持廁所的乾淨,而不是分成兩種人。
強壓式的領導:唯「日本流」不行
在很多日本企業只能用「日本式」的工作方式。這些日本流的方式或許早已深入日本文化當中,但對許多外國人來說,會是讓他們遠離日本企業的原因之一。
一家知名的日本餐廳在2012年進入印尼市場。當時日本企業在當地還是蠻受歡迎的,而且因為是間大公司,所以給的薪水也還不錯,來應徵的人自然也多。但是有一個問題是,常常新人一進來做不到一個月就辭職了,問理由,離職員工都不願意透露。後來是透過在職員工去問之後,最後才知道原因。
「我不想每次客人來的時候就要大聲說『歡迎光臨!』……」
這是日本最基本的「待客之道」,但是當時進入公司的很多印尼員工沒有辦法接受。後來當地的管理階層向日本總公司反應,是不是應該因應每個地方的國情文化,調整接待客人的方式,但後來日本總公司的回應是不行,全世界要統一,用日本式的接待之道……
在日本企業工作(尤其在日本)著名的「日本流」還有製造業不管是什麼職缺,新人進公司要到工廠去當作業員;公事之外下班要跟同事去喝酒等,雖然這些規定或者是理念背後都有一定的道理或者是效益,但是一面倒的要求所有國家的員工去服從這樣的規定,會讓日本企業失去了一些優秀的人才。
台灣企業會有在全球找不到人的問題嗎?
ps. 要補充說明的是……
雖然說是「日本企業」,但日本企業有很多,每一家公司的狀況不一樣。不一定每一家都有這種毛病。給有想到日本工作的人,「來日本工作」跟「來日本企業工作」不一樣,不是所有公司都是日本企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work life in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