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曼芬專欄:由畢卡索《格爾尼卡》看第三次世界大戰

2015-11-22 06:40

? 人氣

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維基百科)

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維基百科)

2014年9月13日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導教宗在義大利雷迪普利亞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周年紀念活動時,嚴厲譴責陰謀發動恐怖主義的人是在埋下死亡與毀滅的種子:「即使經歷過去世界大戰的失敗,但我們還是可以說,現在已經發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就是一場在犯罪、屠殺和毀滅下零星進行的世界大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教宗一語成讖,在1113巴黎遭IS噬血屠城後,地球即將開啟第三次世界大戰之聲揚起,法國總統歐蘭德兩度悲憤宣告:「我們已經置身戰爭中。」俄羅斯、美國、中國、挪威,受到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攻擊及威脅的各國展開復仇聯盟,領袖們紛紛誓言制裁恐怖份子,「世界大戰」近在眼前。但是,戰爭到底有多殘酷?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內戰爆發,叛軍領袖法蘭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發動反共和政府的武裝叛亂,得到德國希特勒、義大利墨索里尼的支持,隨即展開了長達4年生靈塗炭的西班牙內戰。1937年初,畢卡索即創作了蝕刻畫《佛朗哥的狂想和謊言》(Dream and Lie of Franco),以一組連環漫畫式的18面版畫和一首詩,譏諷這個殘暴的獨裁者:

孩子們哭喊、婦女們哀號,飛鳥花朵亦齊聲同哭,屋樑、石頭、磚塊、傢具、床、椅子、窗簾、瓶子、罐子等莫不怨聲載道。

畢卡索的蝕刻畫《佛朗哥的狂想和謊言》(來源:畢卡索博物官網)
畢卡索的蝕刻畫《佛朗哥的狂想和謊言》(畢卡索博物館官網)

畢卡索將出售這組畫的複製品收入捐為祖國共和政府的救濟金。隨即又爆發了格爾尼卡「4月26日事件」。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省的一個小鎮,1937年4月26日,德國法西斯戰機應佛朗哥國民軍政府的要求,向格爾尼卡猛烈轟炸,瞬間屋舍夷為平地居民橫屍遍野。當時畢卡索正在巴黎構思一組即將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西班牙展覽館作品,見報知曉後悲憤地隨手畫下《格爾尼卡》(Guernica)草稿,對格爾尼卡大轟炸做出嚴厲控訴。

畢卡索的蝕刻畫《佛朗哥的狂想和謊言》(來源:畢卡索博物官網)
畢卡索的蝕刻畫《佛朗哥的狂想和謊言》(畢卡索博物官網)

《世紀大師畢卡索》描繪道:1937年初畢卡索的西班牙故鄉馬拉加已遭受佛朗哥軍隊圍攻,屠殺居民無數,當德軍轟炸格爾尼卡事件傳到巴黎,新仇舊恨湧上心頭,畢卡索立即懷著「對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與死亡海洋中的好戰集團的厭惡和鄙視」的無比正義,以這一恐怖轟炸事件為題材,用畫筆燃燒他的憤怒,在35天的短暫時間內完成了這幅以白、灰和黑三色調,高3.5公尺、寬7.8公尺的不朽巨作《格爾尼卡》。

這巨幅油畫適時佔滿了巴黎博覽會西班牙展館的一面大牆,沒有描繪飛機轟炸的殘酷場面,也沒有正面出現法西斯的猙獰面目,僅由兩隻動物、一隻鴿子和六個人物等符號化的形象組成,看似互不相關,其實水乳交融,隱藏著深奧的含義,不少人為破解這些密碼般的圖像,絞盡了腦汁。這幅畫成了現代藝術史中研究最多的作品,有人希望畢卡索「解釋」,他堅決地拒絕了,認為這是藝術品,如果你希望一切都一目了然,那不如給你一篇政治宣言。那宛如人間煉獄般的轟炸慘狀,著火的房子、驚惶奔逃的人畜、嚎哭的喪子之母,碎裂的構圖在在控訴著天地不仁的殘暴世界,靜止的畫面卻充斥著流動的戰爭恐怖負能量,讓人看了不寒而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