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和法國誰先發明薯條?荷蘭殺出拿下「馬鈴薯之王」,小小兵產量領先出口全歐

2015-12-28 11:49

? 人氣

總之,薯條的出現,讓歐洲飲食界出現了彩虹,即使是在二次大戰期間,薯條並沒有因為物資或糧食匱乏而受到影響。但讓薯條在荷蘭真正蔚為流行,是在二戰後1946~1965之間。在這個百廢待舉的時候,便宜、快速又方便的薯條,就成為戰後人們的另一種嘴上慰藉。之後隨著另一種炸物零嘴─荷式可樂餅(Kroket)的興起,薯條小攤將各種炸物零嘴湊在一起,就搖身一變成為點心店(snack bar),提供人們休閒時多種炸物零食的選擇(簡單來說,就是鹹酥雞小貨卡變成店面專業經營的概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
1961年時,荷蘭街頭人群吃薯條的樣貌。圖片來源:Fotoleren

只有小小兵(Bintje)才能成為薯條!

正當比利時人和法國人還在爭執不休誰到底才是薯條大王的時候,荷蘭人早已搶下「馬鈴薯之王」的寶座,不僅是產量領先、出口全歐,更培育出專門做炸薯條的「Bintje」品種。Bintje是由菲仕蘭省的一位農業校長Kornelis Lieuwes de Vries在1910年所培育出來專門做薯條和適合做馬鈴薯加工食品的品種,名字取自於其中一位學生Benedict的暱稱–Bintje(Bin發音為 兵,tje在荷蘭文中則有「小」的意思,故私以為命名「小小兵」),至今的薯條大多都是採用這個品種來製作。

馬鈴薯
專門用來做馬鈴薯加工食品的小小兵,體型圓潤、結構紮實。圖片來源:www.online-tuincentrum.be

如果你以為「馬鈴薯不就是個馬鈴薯有什麼好分的」,那我就要以「地瓜都還有黃地瓜紅地瓜紫地瓜為什麼馬鈴薯就只能是馬鈴薯」來回覆你。是的,為了成為終極好吃的薯條,小小兵這個品種肩負重要的任務。

首先,小小兵身體是最適合做成薯條的長度,分切成條狀後也不會產生多餘的浪費;再來,分布在塊莖上的芽眼也較淺,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去皮;另外,塊莖顏色也較一般的馬鈴薯略淡,經過油炸之後更顯出漂亮、新鮮、富有朝氣的亮黃色;最後,就是小小兵的馬鈴薯味濃厚、質地紮實,油炸後風味和口感會更上一 個層次,而不是軟軟的垂死般趴在你手上。這也就是為什麼至今的薯條專門店,大多都會選用小小兵這個品種的原因;我想這樣你也會了解為什麼馬鈴薯絕對不只是馬鈴薯這麼簡單的道理了。

方的扁的大不同

另一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薯條基本知識,就是薯條的名稱。在荷蘭薯條因為形狀的不同,有分成兩種型態,一種是長而扁形的「Patat」;另一種就是跟麥當勞薯條相同形狀但胖非常多的長正方體「Friet」。Patat原本是佛萊明語(比利時荷蘭語的舊稱)中馬鈴薯的意思,在荷蘭就變成了薯條的代稱;至於Friet則是比利時人的叫法,通常要用複數型「Frieten」,主要在荷蘭南部,尤其是靠近比利時的省分(例如林堡省)使用,也因此,如果你到南荷蘭的薯條店點一份Patat,他們很有可能會給你一顆馬鈴薯而非一份薯條。其實這兩種名稱並不是同時存在於全荷蘭的,有些店面因為供應者的不同,可能只有提供Friet或只有Patat,有些店面則是兩種都有,甚至在南荷蘭有些地區沒有Patat的類型。當然,薯條的切法和名稱也不一定有絕對關聯,現在有不少薯條店並沒有將類別分這麼細,然而如果你在標榜「比利時連鎖」或是「來自比利時」的專門薯條店,就可以點到切成長正方體的Friet。

攤販
像這種帶著黃紅黑比利時國旗色的攤車,就是屬於比利時連鎖薯條店。圖片來源:Flickr#Marjon Lukje

我知道你一定會問,薯條是方的扁的吃下去都是薯條有差嗎?其實就質地和口感來說並沒有太大差別,但我個人偏好扁式的薯條,原因只是看起來面積好像比較大,吃起來感覺份量較多,而且因為是長扁形,可以像湯匙一樣hold住較多的醬料,對像我這種愛吃醬料的人來說是超級方便。

參考資料

The secret history of French Fries(link is external)
Wikipedia: Bintje(link is external)
Do French Fries Really Come From France?(link is external)
《De Friet Krant》 (Oktober 2015)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荷事生非
(原標題:【荷事生非】 荷蘭國民美食「薯」在豪好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