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中專欄】親愛的家長,幹嘛讓孩子被騙去念大學?錯誤的教改大戲別陪著演

2015-12-29 11:25

? 人氣

大學生滿街跑的代價是什麼?(風傳媒製圖)

大學生滿街跑的代價是什麼?(風傳媒製圖)

20年的教改失敗已經是共識了。隨著總統副總統的辯論展開,各方陣營彼此指責,要找出當年教改廣設大學究竟是誰的餿主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回到1994年四一〇教改的時空背景,當時台灣十八歲的青年,進入四年制大學的機會還不到18%,擠不進升學窄門的青春學子,只能年復一年關在南陽街的重考班裡不斷地填鴨背誦記憶,這對國家人才的培育當然是大大的傷害。

有了這種背景,於是當教改運動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訴求時,很容易得到廣大輿論的支持,這是當時的社會共識,根本不可能是少數決策者或倡議者一手遮天幹得出來的大事。

然後呢?就失控了。

根據根據學者周祝瑛的研究,國內的大專院校從1984年的27所大學(公立14所、私立13所)、77所專科學校,暴增到2007年的148所大學(公立51所、私立97所)、15所專科學校。大學生人數也從1984年的17萬3000多人,成長到2007年的112萬人。

如今升大學已不是窄門,是寬門。有多寬?全世界最寬:只要你會劃卡,是文盲也沒關係,你一樣可以上大學。

大學生滿街跑的代價是什麼?低薪、學貸、魯蛇。因為技職教育被消滅了。

教改只管廣設大學,至於誰該去念大學、念完大學要找什麼工作,錢都賺到了,誰管你阿!

賺錢?賺什麼錢?孩子,當然是賺你的學費錢啊!沒有你們的供養,這麼多大學的老師要吃什麼?他們才是教改的最大得利者!

前面有提到,77所專科「升格」為大學,原本具有專精技職教育能力的講師「升格」為寫論文的博士然後佔缺成了教授;廣設研究所培養出來的博士不用特別競爭,只要生對時間也紛紛卡位佔缺成了教授。

整個社會的氛圍,從國中就開始騙這些孩子,念高職的目的不是為了求職,而是為了升大學。家境好的也就罷了,家境差的只能勉強自己去借就學貸款,然後整個大學四年都在打工攢生活費住宿費,甚至一路借學貸到研究所。沒有一技之長的後果是畢業拿個二十幾K、了不起三十幾K,然後欠了一屁股學貸債。

早在1983年,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嘉納(Howard Gardner)就提出「多元智能理論」,駁斥「一試定終身」的智力至上說,認為每個人都有語言、邏輯、肢體等多種不同思維方式。

用白話來講,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向,適合學術性向的當然走大學研究之途,但其他性向的孩子不需要被迫陪學術性向的玩這場錯誤的教改大戲!

當然,家長的態度也很重要,因為台灣社會過去對技職黑手的鄙視、對學歷的過度吹捧,使得家長都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將來從事粗工,而寄望孩子可以「出人頭地」坐辦公室吹冷氣當個白領人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